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7703865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仪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地理(选修)学科试卷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9页,包含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满分12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综合题,请您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4.如有作图需要,可用2B铅笔作答,

2、并请加黑加粗,描写清楚。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下图为“竖版世界地图”,图中箭头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我国对南极进行的第30次考察路线,此期间泰山站成功建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读图判断A. 甲点经度是75E B. 泰山站位于西半球C. 乙为非洲 D. 丙为大西洋2. 泰山站建站期间,南极地区A. 正值一年中温暖时期 B. 冰雪消融殆尽C. 经历了漫长的极夜 D. 附近海域风平浪静【答案】1. A 2. A【解析】试题分析:1. 据海陆轮

3、廓特征可判断甲所在经线穿过印度半岛附近,说明为东经的度数,且与之相对应的经线为105度,两者互补,所以说明甲所在的经线为75E.A正确。东西半球的界限为20W和160E,泰山站的经度大约为75E,所以位于东半球B错误;乙为北美洲C错误;丙为太平洋D错误。2. 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应为南半球的夏季故A正确。南极地区终年冰雪覆盖,冰层2000多米故不会消融殆尽B错误,此时为南半球的极昼时期C错误;南极洲外围为西风带,所以海域风平浪静D错误。考点:考查经纬网图的判读及区域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完成下面小题。3.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A. 气候和植

4、被 B. 气候和地形C. 地形和土壤 D. 植被和水文4. 我国东西相距约5 000千米,跨经度60多度,因经度差异直接造成了A. B. C. D. 【答案】3. B 4. C【解析】试题分析:3. 地貌和气候的差异,导致水文、植被、土壤等也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故地貌和气候成为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4.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多千米,跨经度60多度,造成了同一时刻,东部为日出,西部还为满天繁星,时差相差4个多小时。考点:考查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及中国的疆域下图为“世界某沿海城市城区分布图和海岸线变化模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主城区四个地点

5、的地面坡度最大的可能是A. e地 B. h地 C. q地 D. f地6. 据乙图可知,该地海岸线变化的主导原因是A. 海水侵蚀增强 B. 入海泥沙减少 C. 全球气候变暖 D. 修建水库【答案】5. D 6. C【解析】试题分析:5. 根据图乙中海平面上升后的海岸线的密集程度,可知四个地点的地面坡度最大的是海平面上升后的海岸线最密集区f地。6. 海平面上升导致该地海岸线变化,而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考点:主要考查了等值线和全球气候变暖。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世界某沿海城市城区分布图和海岸线变化模拟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从两幅图的对比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全球变暖对海岸线的

6、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附近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有关图中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甲处水流平稳,江阔水深B. 乙处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C. 丙处多曲流,径流季节变化大D. 丁处含沙量小,有结冰期8. 有关甲、乙、丙、丁四处多发灾害的判断,正确的是A. 甲处易发生旱灾 B. 乙处易发生泥石流C. 丙处易发生洪灾 D. 丁处易发生滑坡【答案】7. C 8. C【解析】试题分析:7. 甲处位于河谷中,等高线较为密集,水流速度较快,A项错误。乙处是一陡坡,无河谷,所以不可能多峡谷,B项错误。丙处的河道曲折,多曲流,该河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

7、水的季节变化大,因而径流季节变化大,C项正确。丁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流速度较缓慢,泥沙沉积量大,河流含沙量小,但该河在我国南方地区,没有结冰期,所以D项错误。8. 甲处在河谷中,有河流经过,水源丰富,不易发生旱灾,A项错误。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中,乙处是一陡坡,五沟谷,所以B项错误。丙处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泥沙沉积量大,易发洪灾,C项正确。丁处地形平坦,不易发生滑坡,D项错误。考点:河流。下图为北亚地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 影响图示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A. 海陆位置 B. 洋流 C. 纬度位置 D. 地形10. 北亚地区南部环境承载力比北部大不是因为A. 纬度较低 B. 热量条件更好

8、 C. 地势较低 D. 矿产开发更充分【答案】9. A 10. C【解析】9. 图中显示,等温线走向与海岸线近乎平行,且越靠近海洋,温度越高,西海岸受海洋影响大,温度值越高,故等温线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选A。10. 北亚地区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更好,矿产开发历史较北部悠久,故其环境承载力比北部大,北亚南部地区的地势较高,据此选C。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 关于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两地多为酸性土壤甲地水土流失很严重 两地皆全年多雨A. B. C. D. 12. 关于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图甲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9、、大米 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出现图甲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图乙所示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A. B. C. D. 【答案】11. C 12. B【解析】11. 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右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两地多为粉沙性土壤,但只有黄土高原,因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酸性土壤分布在南方地区。据此选C。12. 黄土高原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小米;两地降水少,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甲不是我国的主要牧区,图乙的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黄土直立性好,适合开凿窑洞。据此选B。银东直流输电工程西起宁夏宁武,东至山东胶

10、州,是我国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下图为银东直流输电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 该工程跨越的省区有A. 陕西、山西 B. 河北、江苏 C. 宁夏、甘肃 D. 山东、安徽14. 银东直流输电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A.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B.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C. 促进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D. 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答案】13. A 14. D【解析】13. 根据图示信息,该工程跨越的省区有陕西、山西、河北、宁夏、山东,据此选A。14. 将宁夏的火电输往东部有利于缓解东部能源需求压力,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11、,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选D。ABC都是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意义。【点睛】西电东送1. 线路北线:华北(京津唐)中线:华东(沪宁杭)南线:华南(珠三角)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的影响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2)对东部的影响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下图为我国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 A. B两地盐碱地比重大,其主要原因是A.过度

12、开采地下水B. 化肥使用量大C. 过度放牧D. 灌溉措施不当16. 针对A、B两地土地盐碱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A. 提高地下水水位 B. 大力发展牧业C. 增施化肥,改良土壤 D. 建立排灌系统【答案】15. D 16. D【解析】15. A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业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附近,灌溉多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B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农业发达,由于排灌不当也极易引发盐碱化问题,据此选D。16. 结合上题,两地产生盐碱化问题的关键原因均为排灌不当,因此,建立排灌系统解决因排灌

13、不当产生的问题是关键做法,选D。提高地下水水位、大力发展牧业会加剧盐碱化,增施化肥,改良土壤与解决问题关联度不大。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 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 人才向东流动 B. 完善的配套设施 C. 降低生产成本 D. 科技产业吸引18. 除制造业东移外,香蕉带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 大力发展钢铁工业B.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C.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答案】17. C 18. D【解析】17.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从

14、而获得最大利润。欧洲制造业向东转移会降低劳动力等成本,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据此选C。18. 钢铁工业属于制造业会跟随产业转移,A错;伴随制造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向外转移,劳动力需要减少,故当地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错;应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C错;产业转移也伴随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欧洲将污染较大的制造业向外转移后,会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D正确。【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二)双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8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