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69957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登高教案设计教材依据: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用一课时上完。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2、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

3、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3、教学重点与难点: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二、教学准备: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请同行们批评指正,上了又改,改了又上,多次修改而成。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魂牵梦绕的季节,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

4、文人墨客们各有不同的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给我们的是深秋季节沦落天涯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刘禹锡的秋词呈现给我们的是秋高气爽鹤排云霄的壮志豪情。那么,在一代诗圣杜甫的笔下,秋又寄寓了怎样的情怀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被称为“杜诗第一”的登高,体会诗人的情怀。(二)诵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选定学生班上读,感知诗的韵律美。2、听录音读(展示)。3、师生齐读,感知诗的情感美,找出诗眼(揭示主旨)。明确:“悲”,由此生发出悲什么,如何悲两个问题。(三)分组讨论,分析景情关系:学生结合文本分组讨论,诗人到底是“悲”什么,如何“悲”(提示:抓住诗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分析)(展示)第一层:悲自然之

5、秋。(鉴赏前四句)文中所用的意象及其特点、写景的角度:风急-视觉,天高-视觉,猿啸哀-听觉,以上均为仰视渚清-视觉,沙白-视觉,鸟飞回-视觉,以上从俯视到仰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登上高台,眺望远方,天空高远,西风呼啸,老猿悲鸣,沙渚在下,鸟转空中,落叶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生命老去,无可奈何,让人徒增无限伤感。前四句写景,分析意象,提醒学生注意写景的角度,并描述画面,这样把诗句想象成画面,把画面转变成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既鉴赏诗,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有助于把握诗人的情感。第二层:悲人生之秋。(鉴赏后四句)作者

6、笔下的秋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由此看出此时的作者境况如何?结合文本理解。这样连续追问,由意象到意境,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由此联系作者当时的境况,引出写作背景,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层递性,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明确:诗中运用一系列带有秋季季节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天地萧瑟悲凉、凄清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无尽的悲凉。由眼前景转入眼前身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这八重悲层层累加,将作者内心的悲怆抒发得淋漓尽致。末句艰难苦很,两鬓霜繁,忧时忧

7、世,忧生忧己,无穷烦恼,真是无限悲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而今头发已白,命之将尽而功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第三层:悲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环节跳出诗文,把我们学过的杜诗进行整合,梳理出诗人悲国家之秋的情怀,点到即可。可联系杜甫早期的作品,如茅屋为秋

8、风所破歌、春望、石壕吏等,与此文作比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四)合作探究:(展示)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各探究一个题,每组各确定一个主持人、书记员、发言人,探究结束后,每组各派发言人在班上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完善,点评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作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本文所选的杜甫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我们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明确:这三首诗其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的“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

9、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忧郁厚重。(五)再读,指导学生品味、背诵。(展示,放背景音乐,结合画面,引导学生背诵)(六)作业:(展示)、背诵默写。2、找出诗中你喜欢的两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200字左右)(七)板书设计:(展示)登高杜甫登高教学设计自然之秋-写景诗眼:悲人生之秋-抒情国家之秋-深层四、教学反思: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运用的多媒体,集声音、文字、画面于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课文的内容,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帮助了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课堂环节到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跳出文本,总结杜诗晚年诗作的特点,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反应比较积极,参与度高,少数同学能当堂背诵,还有少部分学生反应迟钝,表现不是很积极。我在课堂讨论这一环节上掌控不到位,学生讨论时间有限,讨论的程度也很有限,展现时学生不够大方,声音不够洪亮,羞羞答答的,语言组织表达不够准确。制作多媒体虽费时费力,但能更形象的展示课文内容,以后要多下工夫,使更加精美。平时上课时要多研究学生,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