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769655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热门话题备课、预设生成、有效(待)(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新课改热门话题,1 新课改下的备课、写教案,(一)教案的新变化: 1. 实现教案一本多用: 资料夹、反思录、笔记本、教学日记 2. 体现教案的个性化 “课中有我”,一定有自己的风格 3. 教案设计开放化 以学定教,动态调整 4. 教后反思习惯化 课后备课,(二)教案编写出现许多新做法: 1. 教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2. “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3. “0”教案释放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 4. 用“学案”代替“教案”,(三)目前流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你可试试! 所谓同课异构,即对相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 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

2、 果。这里的“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效果的同,这里的“异”,既 可以是同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备同一节课,达到相同的教学 目标(你要试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课题、采取 不同的教学策略,殊途同归。 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打开教师的思路,真 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下面有一个“案例”同学可以拷贝, 下去看:,【案例】“有理数负负得正法则”同课异构 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与教科书中呈现有理数乘法法则的 基本模式相对应,“负负得正法则”的教案设计方式通常有“变号法则模式”、 “运动模式”以及“合情推理模式”三种基本模式,而且,分别对应于

3、当前使用 率最高的三套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相应版本: 设计方式之一:变号模式 首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 能力和质疑的意识;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会正确运 算。 其次,将教学环节拟定为如下三个环节: 导入:根据乘法的意义,由“正数乘法2+2+2+2=24=8”引入被乘数是负数的乘法,进而提出问题:(2)(4)、2(4)意义何在?得数是多少?,新授内容: 探究:先给出一组式子: 428; 326; 224;122.即正正正。 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继续往下写,得出: (4)28; (3)26; (2)24; (1)22. 即负正负。 对

4、比两个方阵,得出规律: 两数相乘,若其中一个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则它的积也变成原来积的相反数。 建立模型:在默认有理数乘法满足乘法交换律的前提下,利用上述规律,推出“负负、正负、正0、负0、0正、0负”等几种类型的算式,并结合上面的两个方阵,让学生观察、对比、归纳,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巩固、强化:出示练,在此基础上得出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设计方式之二:合情推理模式 首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运算;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 其中,法则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而其中“负有理数乘负有理数”则 是教学的难点。 在导入新课环节

5、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四种类型的乘法, 即“正有理数乘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乘0,0乘0,0乘正有理数”,从而引导学 生讨论引进有理数之后还应该学习哪些类型的乘法,即“负有理数乘负有理 数,负有理数乘0,0乘负有理数,正有理数乘负有理数,负有理数乘正有理 数”。当学生归纳发现还有以上四种类型的乘法需要研究时,教师很巧妙地 引出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的重要意义。 在“合情推理的过程”教学环节,任课教师认为,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在 教师的引导下寻求有理数乘法的规律,主要解决“正有理数乘负有理数,0乘 负有理数,负有理数乘负有理数,负有理数乘正有理数”等问题。因而,教 师通过逐步分析四种新类型的有理

6、数乘法,再加上小学学过的四种类型,也 就是把有理数乘法的所有类型都进行了梳理,这就为下一步归纳总结有理数 乘法法则的规律做好铺垫。, 在“总结规律”环节中,进行完八种类型的乘法推理之后,顺理成章地得 出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简便的法则,以便于指导今后的运算,进而引导学生自 己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总结出“确定积的符号与积的绝对值”的要点。在“例题讲解、巩固练习”阶段,教师没有给学生讲解“乘积为1的两个有 理数互为倒数”这一小规律,而是把乘法交换律加入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 节课中来。 设计方式之三:运动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和质疑 的意识;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

7、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会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导入:首先利用一个有关运动的现实情景,借助数轴研究有理数的乘法(+2)(+3)=?,(-2)(+3)=?,(+2)(-3)=?,(-2)(-3)=?四个问题,借助现实意义得出有关的结果(而不是利用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得出结果)。, 新授内容: 观察、分析、归纳四个算式(+2)(+3)=+6,(-2)(+3)=-6, (+2)(-3)=-6,(-2)(-3)=+6, 进而引出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 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通过如下例子说明如何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5)(-3);(5)(+

8、4);(3)9;()(-2) 通过一个登山的实际情景(即“登山”简单应用题),体现有理数乘法法 则的现实性。其中的算式为(6)3 巩固、强化:出示练习,强化训练,内容为: 计算:6(-9); (4) 6; (6)(-1); (6)0; (); () 简单应用题(与例题2类似):写出1,-1,等数的倒数。, 对比实验显示,负负得正法则的不同的教案设计风格,对于实际的课堂 教学效果影响显著: “运动模式”从已有的算式出发导出乘法法则,可以减少“硬性规定”的痕 迹,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重视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运用的熟练 程度;但是,“运动模型”中“负乘负”的实际意义并不能被多数学生所理解。

9、“合情推理模式”从若干算式中寻找规律,归纳出乘法法则,更容易被程 度较好的同学所认同;同时,该模式重视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用的熟练 程度。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较高,即使在办学水平比较 高的城市重点中学的相应班级,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理解有困难。 “变号法则模式”关注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各类学生的认同率 高。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现实性欠缺,不少学生感到啰 嗦甚至枯燥,乏味。, 从三位实验教师对教科书的课堂教学处理,可以发现,从教科书设计到 课堂教学实施,要深入、灵活地进行课堂的创新,尤其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 再创造。对于这个对比实验所涉及的三节课来说,每节课未

10、必都是十分成功 的,但是,每一节中反映的问题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以往的教学未积 累的重要原始素材,也是很多情况下几乎无法实现的对比实验。作为现代教 师,必须拥有研究的意识,客观、务实地分析教科书、利用教科书、研究教 科书以及评判教科书。研究教科书,不仅要研究教科书的编写意图,而且要 研究教科书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探讨扬长避短的具体措施。具有良好的教科 书评判意识,已经演变为当代中小学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之一。,(四) 提高备课水平的另一方法 积累案例 作为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知识的多寡对于 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案例,包括教学情境故事、示 范课,名师授课录、示范教案、优秀课件等。

11、 在日常教学中,保持一双慧眼,用比较的眼光、批判的思 维,观察已有的案例(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都是发现和积累 案例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配上精彩 的点评,就是一篇独到的案例!,琢石觅玉,集腋成裘!,(五)一位一线老教师备课的几招“锦囊妙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备课经验,完全可以给自己 一点感悟,一点启示。下面是一位教龄二十年的教师写给青 年教师的备课的八招锦囊妙计,期望读者从中有所体会,有 所感悟: 在我看来,备课对于每一个优秀教师来说,都必然地要 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 程。我将自己在备课中关注的八个问题整理出来,算是为年 轻教师呈现的八招

12、“锦囊妙计”:,妙招之一模仿,甚至抄袭 对于教学新人而言,模仿,是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妙招之二在整合中博采众长化为己有 妙招之三迎合学生的喜好 把握住学生的口味,有目的地安排教学活动。 妙招之四胸中有丘壑 内容有起伏、快慢、主次。 妙招之五好像在写剧本 备课时浮现在脑际的都是课堂上将显现的效果。 妙招之六心中时时装着学生 备课的出发点,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妙招之七准备的,只是思路 数学备课的核心,是对思路的设计。思路式的备课,在宏 观上属于预设课堂,而在微观上,随时处在细节的生成之中。 妙招之八让每节课都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份 这是一招“无招”之招。 遗憾的是,我的备课中,还存

13、在着很多瑕疵,还有很 多的课堂时间,消耗在无价值的伪讨论中,甚至是消耗在 了批评训斥学生,以及无效的劳作中。,2 预 设 与 生 成 再谈备课与上课,1) 重构教学预设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安排, 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 在课堂上,就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 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表现在结果上,就是 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案例1 】一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例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学生) 教师:(未等学生讲完)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做太繁了,能否 有更简单的方法?,教师:(未等学生讲完,显得

14、有些不耐烦)我明白你的意思,这 样做也很繁琐,能否利用对应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求解?,反思:教师不让学生1和学生2的思维展示出来,是急于“推 销”自己的想法,想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 来,这样“打压”的结果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 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应该排斥学生1的解法(即求根法)和学生2的解法(即 韦达定理法),否则学生会产生错觉碰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 分布问题就应该用对应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似乎求根法和韦 达定理法就很繁教师可把几种解题方法都展示出来,让学生 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种方法的特点及繁简程度,使学 生真正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教师

15、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 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 (2)哪些内容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解?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和讲解?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5)构建新知识的可能途径 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了解学生”中也谈到),2)催化课堂动态生成 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 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 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生成表现在结果

16、上,指 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案例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片段 (这是一堂市优质课评选课) 教师引入课题后给出方程:x +3x-1=0(北师大版必修1)按照预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求该方程的近似解,当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位教师很机智地调整了教学预设,将“提出问题”的“球”抛给了学生;“请同学们对这个三次方程的 实数解提出一些问题。”谁知教师这看似很随便的一问,却在 学生中激起了层层的波澜,学生提出:该方程有无实数解?若有,有几个?实数解大约是多少?等等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恰 恰是教师备课时准备提出的问题,看到学生们的聪颖、睿智,教师果断地决定,放弃预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3,结果在如何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