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69655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第二课时活动内容:揣摩文中的含蓄语句,诵读七律诗2理解典故的作用,认同作者坚韧斗争的理想追求主张活动过程:一、导入:敏感直率、执着乐观的白莽,纯洁善良、淳朴正直的柔石以及如他们一样“好朋友”“好青年”被国民党反动派不明不白地杀害,作为一个清醒而执着的战士,鲁迅先生对此有何反应?又作了什么样的思考呢?二、回顾开篇当时上海报章的态度。阅读思考:当时上海报章的态度有何异同?学生发言明确:“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斗争中采取超然的立场,不想介入,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不屑”是认为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是小事一桩,不值得报道,充满

2、轻视意味。这三个词显示了三种不同的政治态度,但都未对五个青年的无辜惨死作出实质性的反应,没有尽到媒体应尽的职责,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恐怖与冷漠。三、研讨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的所作所为。(一)速读课文第四部分,概括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有哪些言行?学生阅读回答,交流明确:1、逃走2、对被捕青年无比牵挂3、惊闻青年作家被害,抒发内心悲愤之情(二)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逃走学生精读相关文段,思考、讨论。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应给予肯定与鼓励)3教师点拨:(1)如何理解“印书的合同是,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这

3、句话的意味?(2)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含蓄语句的含义,理解典故的作用,从时局与鲁迅的主张两个方面来理解评价鲁迅先生的“逃走”)要点提示:(1)“印书的合同是,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意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污蔑罗织罪名还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呢?联系下文说柔石“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颇有意味: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的,也是不允许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隐晦曲折地揭露抨击了反动当局的卑劣无

4、耻。(2)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问鲁迅的下落,只因一个“明明白白的”引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三)理解鲁迅先生在惊闻五位青年作家遇害后内心的悲愤之情学生朗读相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2教师点拨:(1)仔细揣摩课文语句“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

5、警备司令部全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依据文本,尝试补写文字中的省略内容。(2)深情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入情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四、研读、揣摩第五部分与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明确本文的题目含义(一)学生齐读第五部分。(二)再次默读思考:在这一部分文字的背后贯穿着怎样的情感主线?学生分析思考、发言交流。2师生讨论、明确:本部分第一段作者把自己与柔石他们对照着说,采用排比句式,表现鲁迅先生内心沉重、不能忘怀的情感;后文借用向子期写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郁结着不可压抑却又不得不有所节制的悲愤之情;“在这三十年中”“目

6、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最后“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预言光明的到来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三)对照阅读全文第一段与最后一段,综合本文的学习,思考:如何理解“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一题目的含义?学生阅读、回顾。2学生交流总结:这两段文字合起来算是解题性文字。说明作者因为内心郁积着深广的却又不得不压制的悲愤,长期积聚的精神负累,使作者感到窒息。而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只能“写几句”来减轻精神的重压。同时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战士,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的总结,意识到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的战斗精神。因此,所谓的“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五、课时总结:“夜正长,路也正长”,作为一个清醒而执着的“守夜人”,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控诉了夜的黑,赞颂了为打破黑暗献身的战士们的精神,也给了勇士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课下自主学习建议: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2通读课文,联系现实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