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694685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3-4单元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决定因素(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由我

2、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按劳分配的地位:居主体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注意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判断分配方式注意区分所有制性质。)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3、与分配制度的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温馨提示: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存在于非公有制

4、经济中。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注意: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3、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措施(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3)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二、兼顾效率

5、与公平、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致性:(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对立性: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存在矛盾。(效率强调有差距,公平强调差距合理)3、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措施(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

6、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3)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一、财政及作用、财政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2、本质: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是一种分配关系。(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国家预算是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国家决算是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4、财政收入(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2):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和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

7、发展经济,其次是制定合适的分配政策。)5、财政支出: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6、财政收支关系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盈余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7、财政作用(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第二框征税和纳税一、税收及种类、税收(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

8、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源泉。(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3)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4)税收的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5)增值税: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环节企业偷漏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6)个人所得税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

9、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和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作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什么依法纳税?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是国家赖依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注意区分偷税和骗税,后者是指骗取国家税收优惠。)3、增强公民对税收征管和使用的监督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

10、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一、市场调节、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人类需求无限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2、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机制: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进行的。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的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

11、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

12、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实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危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注意区分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假冒伪劣、贫富分化属于自发性,信息不全面属于盲目性,事后调节属于滞后性。)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

13、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二、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2、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和必要的行政手段(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常用)。财政政策:税收、财政收入与支出等。货币政策: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存贷款利率等各项措施。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远景规划、西部大开发及东部

14、振兴战略。(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经济立法是事前调节,例如食品安全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经济司法是事后调节,是执法环节,例如依法严厉打击惩处违法犯罪行为。(3)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最直接、最及时的特点。例如“房地产的限购令”、“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矿”、“校门口小餐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的颁发”等都是行政手段的表现。【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生活全面提高。3、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二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1)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