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769451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5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枣庄八中东校高三年级2018年9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十二生肖,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是跟随每一个中国人一生不变的生命符号之一。俗语说: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材料中透出的信息不包括A. 折射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B. 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出和谐共处的自然观C. 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古代唯一的计时方法D. 表达着美好的祝愿并传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

2、括,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十二生肖。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绝对,有夸大嫌疑,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及其影响(课标外)2.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D【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可知该工具需要依靠人力,而筒车则是依靠水力,排除C项。故本题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灌溉工具3.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B. 井田制的确立C. 均田制的实行 D.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

4、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由此,选A。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铁犁牛耕4.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 精耕细作B. 奖励耕织C. 土地私有D. 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内容耕作方式。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不勤,则损”

5、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不是“重农抑商”,而是耕作技术。从而排除D项,A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精耕细作5. 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A. 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B. 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C. 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D. 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6、制还没有正式确立,老百姓中拥有对土地的所有的权的相当少,即使无法生活也不能买卖土地,故A项正确。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排除B项。C、D两项不是题干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6.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 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C. 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D. 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材料 “朝登垅亩,夕贸市集”“ 上米 贸

7、银”说明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雇佣劳动关系,排除A项;反封建斗争也未提及,排除B项;当时农民需要缴纳赋税,并未能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故C项错误。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7.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A. 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B. 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C. 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D. 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答案】B【解析】题干中只谈到了成都手工业状况,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上贡”“官诰”“臣僚”可以看出蜀锦的用途主要是供

8、皇室和官府使用,符合官营手工业特征,故B项正确;在成都成立锦院,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说明在此时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8.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答案】B【解析】宋朝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比较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汉代时开始有煤燃料,发明“水排”来提高炉温,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使炼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故选D。9.20世纪

9、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A. 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B. 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C. 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D. 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答案】B【解析】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代,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符合题目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唐代的沉船”,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状况,唐代海上贸易兴盛,与造船、航海技术有关,材料涉及“陶瓷制品”及“金银器”等,反映了唐代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10、A、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明确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10.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

11、,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手工业的发展11.在中国古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侵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于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坊”贸易繁荣的情况,在居住区进行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之间的界限,这种现象出现在宋朝,故C项正确。汉唐时期尽管商业也较为繁荣,但商业区与住宅区界限明显,没有打破市坊

12、界限,排除AB。最早打破市坊界限的商业形态发生于宋朝,清朝晚于宋朝,排除D。12. 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 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 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 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依据所学,唐代的时候,市与坊是分开的,有时间的严格限制,政府严格监管,故A、B错误,排除;材料“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说明当时市场专业化明显,故D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D。1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

13、,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耕地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南宋的“徽州”即明清时期的安徽,“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故答案为B项;耕作方式仍是铁犁牛耕,且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项排除。14

14、.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市民阶层的壮大C. 自然经济的瓦解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工商业的发达才使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才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所以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

15、D;B与题干没有关系;自然经济的瓦解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城市化的主要原因15.“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长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因此广州此时的对外贸易量最大,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16.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A. 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明清时期商人经商致富后,并不是将资本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于做官,这就影响了生产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