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68996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 迅,学习目标,1、学会提炼课文信息,把握主体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作者回顾,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整体把握,朗读段思考: 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得到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朗

2、读段思考: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又如何反驳了敌方谬论?,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12),(35),敌论据论点,偷换概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间接反驳,“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 等。,如:李时珍、

3、毕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如:玄奘 、鉴真、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你从下段文字中读到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

4、反驳对方的观点?(谁提出的?有何危害?),提出者: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及反动文人。,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更有甚者,蒋介石公开发表三日亡国论“到现在,日本一切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日之内,三日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海的地方都占领,灭亡我们中国。”,理解主旨,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瓦解人民斗志,让人民甘当亡国奴;也为他们的不抵抗、失败找借口,会引起社会动荡。,先生写作此文正是为了揭露敌人的阴谋,抨击敌人。,严重后果,鲁迅先生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他们有何特点?,乐观 爱国 前仆后继的战斗,先生写作本文赞扬英勇抗敌的中国人民,极大地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品味语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辛辣嘲讽,赞美、痛惜、愤激,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做中国的脊梁,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