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636883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4能背诵全文。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二简介背景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晋国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黄河与汾水之间,方圆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时手握“虞”字,就以虞

2、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时,成王桐叶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来的晋国。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果然极富政

3、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

4、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三、熟读课文、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南佚之狐夜缒而出亡郑以陪邻共其乏困阙秦秦伯说逢孙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四、理清层次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寥寥25字,写出了

5、形势;写出围郑原因;写出驻军位置。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

6、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

7、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以上对层次和

8、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第二课时一、点名朗读课文二、掌握重要的实词:、贰“二”的大写。副职不专一离心,背叛再,重复。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边远的地方庸俗,鄙陋。看不起,轻视。3、许准许。答应,听从。赞同。约数表处所4、阙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微细小,轻微衰败国势衰微。卑贱幽微,精妙。微言大义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如果没有。6、敝坏,破旧。谦词敝人疲惫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说”“辞”见课后第三题。三、掌握重要的虚词、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

9、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而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3、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永之人争奔走焉“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四、本文的词类活用晋军函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越国以鄙远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五、本文的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共其乏困何厌之有?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六、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行李之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

10、。判断句。第三课时一、检查学生字词情况,点名回答问题。二、学生讨论:、本文主要人物是谁?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4、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5、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6、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

11、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7、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三、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

12、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

13、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郑君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四、课外迁移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