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63659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灯下漫笔(节选)教案课件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二、能力培育目标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

2、刻凝炼。把握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办法】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照关系。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学生活动】预习,诵读。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

3、苦难与命运。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这篇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

4、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三、范读、诵读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整体感知。四、思考、讨论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讨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研讨方式可灵活多样,或问答式,或选择重点发言人,最好能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务使气氛活跃。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此问涉及对针对性和全篇文意的理解,是整体阅读的重点)明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

5、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非常深刻。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服。鲁迅在中写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

6、隶生活不被剥夺。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轮回中。在这篇中,鲁迅还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他对于中国百姓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作者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作者根据多年的深刻观察和思索,提出了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的大胆见解。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奴性的国度,国民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饱含辛酸、悲愤无奈,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老百姓促成的。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它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

7、统,它反过来又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思考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主题。总之,这篇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另一说法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文人学者,不但在政治上反动,而且在文化方面还极力宣扬封建糟粕,妄图借此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使劳动人民永远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又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反动的同盟,形成了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为了揭露复古主义反动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作了深

8、刻剖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封建等级制度的鬼话,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劳动人民则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对劳动人民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更替。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残害,同时,也就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反动用心。作者自然也将矛头指向了国民的愚昧和奴才传统。号召人们不要像复古主义者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而要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2

9、全文可分几部分?简述理由。(此问涉及对全篇思路和结构的把握)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5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

10、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厘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10ll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第三部分(第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这样划分的理由是: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3怎样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与

11、上下文有何关系?(此题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弄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条理性和严密性)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乱的时候多,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可得,所以宁愿在治世里做奴隶,一旦得到满足,自然万分喜欢了。这句话是在前三段事实基础上的推论,第四段则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4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然后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此间触及全文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的精髓)明确: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依据-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

12、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胪欢了。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由此可见,两个时代的概括是和上下文关联着的。这篇表现了鲁迅前期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具有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但是,鲁迅当时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奴隶,而另一方面则忽略了中国劳动农民几千年来进行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斗争。5作者说: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吗?(从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热心提倡复古,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可以推出现在是什么样的时

13、代)明确: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从反动文人提倡热心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6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明确:第三样时代是指走出一治一乱的中国封建历史循环的怪圈而迈向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老百姓也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体现真正做人的价值,成为社会的主人。五、布置作业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2根据课本练习二、三,揣摩课文的重点语句,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情与理。附:板书设计指明奴隶地位哀其不幸批判奴性思想怒其不争呼唤新的时代热切期盼第二课时一、咀嚼鉴赏从全文的整体出发,在理清脉络、理解内容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

14、,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欣赏,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扣题解读,领悟以小见大。这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历史,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的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的画皮。鲁迅在他的什么是讽刺(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这几乎概括丁鲁迅杂文创作的全部精义。所谓特别一提,按照鲁迅的意思,就是既不虚构,也不夸张,往往只是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鲁迅又曾把杂文比作显微镜,他在做杂文也不易(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说: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鲁迅的意思是,写杂文有时像在显微镜下工作,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它一放大,特点就显示了,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