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351704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专用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8《阿西莫夫短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时间:第16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掌握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学习本文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可利用阅读课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2、 恐龙无处不在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

3、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掌握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学习本文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 自学指导(一)学生读课文一遍,然后根据下面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问题要求如下:(6分钟)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4、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学生可畅所欲言。(三) 自学指导(二)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6分钟) 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

5、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说明方法: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6、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

7、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四)当堂训练:(6分钟)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

8、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动态本课练习。来源:学优中考网2、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导入新课这篇短文,初看题目不知所云,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并且,在开头一段,作者同样提出了一个与题目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9、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接下来,作者从引述1980年一则报道谈起,继续探讨6 500万年前的那次“大灭绝”,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这就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行文至此,才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一、自学指导(一

10、)学生读课文一遍,然后根据下面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问题要求如下:(10分钟) 1、斯石英形成原因是什么?2、斯石英的性质怎样?明确:1、斯石英形成原因是什么?第7自然段的内容。2、斯石英的性质怎样?第8-9自然段的内容:(一)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二)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问题似乎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再看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行

11、文至12段,作者在前文所阐明的科学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因为有挤压才有斯石英,而有火山就没有斯石英,火山会把斯石英恢复成普通的沙子)。最后,第15-17段: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本文以什么顺序说明的?同前文一样,本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二、自学指导(二)学

12、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8分钟)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作者各用什么说明方法加以说明?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

13、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应该是撞击。 三、自学指导(三)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 (4分钟) 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

14、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 观点产生 科学研究发现 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四、自学指导(四)学生再读课文,探讨问题。 (10分钟) 1、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5分钟)明确: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

15、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2、本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吗?小组讨论,代表发言。(5分钟)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来源:xYzKw.Com五、当堂训练:(15分钟)1、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从内容、所采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角度、说明语言等探讨有何异同? 明确:内容:(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