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318072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内容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 (2)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讲座,了解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的状况。 (2)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及问题讨论,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情况。 (3)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张謇等著名实业家热心办实业的原因和事迹。 (4)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讨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及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謇办实业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难点:

2、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讨论问题: (1)中国的民族工业闪起于何时?其原因是什么? (2)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得到初步发展?原因有哪些?情况怎样? 这一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只求大致了解。关于民族工业兴起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间及情况,教材已明确写出。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教师补充说明:(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

3、客观条件。(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二、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讨论的问题: (1)中国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是什么?情况怎样? (2)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张謇所办企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3)与张謇同时的著名实业家还有哪些? (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以上问题中应重点讨论一、二题。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讨论的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发展?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哪些摧残? (3)南京国民政府后

4、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会纷纷破产? 本课最后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相比,有哪些不同? (2)为什么说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造成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

5、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

6、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通讯工具的更新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 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

7、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3课 近代科技之星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

8、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

9、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4课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课标内容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介绍魏源和严

10、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感情。 (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

11、、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国图志 难点:海国图志所体现出来的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思想家魏源和严复 1、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严复和他的天演论 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新式学校的兴办和学制的改变 2、近代后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 三、文学艺术 1、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2、小说家茅盾、巴金、老舍、周立波等的代表作 3、戏剧、音乐的杰出成就 4、绘画的新发展 小结 联系第23课的有关知识,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对近代科技、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