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316645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小结节录及反思吴自兴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

2、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要求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基于自己对宋史的认识,补充教材,强调了宋代的立国艰难、和约多签、“三冗”问题及由此而致的“积贫积弱”,将自己成人化和个人化的观点和对宋代历史的片面认识,说教式地灌输给了学生。这和单元内容中呈现出的宋朝的发达似乎对立起来。学生们对“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及“怎样总结宋朝”等问题深感不解。教学设想:有了学生疑问,如何让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宋朝并认同宋朝,进而培养他

3、们的历史意识?如何在平等的气氛中,启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开展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探究问题、与别人合作?为此,特设计小结课。教学准备:学生:了解和阅读有关宋代人物的故事。如范仲淹、王安石、杨家将、包拯、水浒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从他们身上体会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史书。教师: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有白寿彝新版的中国通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关章节,李华瑞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宋史研究的新视点、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等宋史研究论文。另就宋代人物

4、研究成果请教李清凌等专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构建论据,独立思考,对宋代历史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释。2尝试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把宋代的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巨大成就统一起来,指导学生用现代视角分析历史,用历史眼光观照现实,力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宋朝形成对宋代社会认同感。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回味宋朝”,创设情境。来源:xyzkw.Com师生简要复习本单元学习的宋朝内容。主要指出宋朝的“积贫积弱”和发达,形成内容上的“矛盾”。师:前

5、面学习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宋朝很弱,但为什么它的经济、文化、科技还那样发达?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后来,我们布置了了解宋代人物的任务,大家完成的也很好。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宋朝,请你说出你对宋朝的看法。生:好!(举手)师:大家先不要急,今天,我们的讨论有些要求,需要注意。1说,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2听,仔细听别人怎么说;3想,自己的观点对不对,别人的观点你认同吗?4记,把大家的发言精要地记录下来。【这个环节通过简单复习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入宋朝,再用“积贫积弱”和“发达”的矛盾,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讨论的情境之中。但还要提出要求,以保证讨论的有效、有序。】二、“讨论宋朝”,深化认识。师:下面开

6、始讨论,谁先来?学生已有材料上的准备,进一步思考后,发言很积极。简摘如下:片断一:李志康:三国演义中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宋朝就是我国唐朝和元朝之间的分裂朝代。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又与金对峙。师:对,1013世纪,中国出现了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大分裂时期,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相继对立并存。但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以汉民族及其建立的宋政权为中心,所以有了“宋朝”之说,而对其它少数民族的政权,是放在非正统的地位上的。其实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客观叫法应该是:辽宋西夏金时期。李非儿:我看电视剧上,宋朝时期还有大理国。师:你说的很对。大理在云南,它的前身就是我们在唐

7、朝时学过的-(生:南诏)。另外,还有回鹘人建立的高昌政权、喀喇汗王朝。辽国西迁后又建立了西辽政权。这些政权的领土,有一部分或者全部在现代中国的版图范围之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由此更能印证:我们的祖国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蔡炜:不能用电视剧的内容来了解历史。师:我觉得,只要正确,还是可以采用的。我们对历史看得过于神圣,好像只有史书和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历史。其实不然,传说、电视剧、小说、诗词等等,无一不能成为历史的载体。后玲玲:杜甫的诗就被称为“诗史”。师:对。但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去鉴别,不能把野史、笑谈、戏说与历史混为一谈。【这个片段的讨论,学生对10-13世纪的民族政

8、权并立情况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接触课本以外的历史,体会从自己身边和不同渠道来了解历史的乐趣。】片断二:杜正涌:宋朝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和其他国家打仗,没有不失败的道理。(掌声)田丽丽:因为打仗失败,北宋、南宋在与其他政权对峙时,签订好几个和约。师:这些和约的签定,对当时社会有哪些影响?李洁琼:宋朝向其他政权纳贡,失去了尊严。李成琳:和约中的岁币和纳贡,让宋朝财政紧张,加重了人民负担。石兆琦:而且战争让人民受苦,不能安定生活。师:对,战争是残酷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但大家想这些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卢晧:契丹、党项、女真太强大了,想侵占。师:这是站在当时中原王朝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这

9、些少数民族可不这么认为。如果我们站在今天中华文化的立场上去看,那些战争就是游牧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冲击,其实是一种地缘政治的结果。大家可能不太理解,那么,先想想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马云飞:契丹、女真侵占了宋朝领土。师:也就是说,这些游牧民族进入到中原腹地了。那么,这些战争事实上是打破了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少数民族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这是北魏孝文帝下大决心费很大力气才能完成的,而契丹、党项、女真族凭借自身的强大,通过独特的形式实现了。(学生赞许地点头)於丽娟:这些战争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师:是的。再说这些和约,它让宋朝屈辱,宋朝人民负但加重,也使两

10、宋统治危机加剧。但是,和议结束了战争状态,使战争双方处于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更使得因战争冲突而起的文化浸润和民族融合,通过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进一步深化。马小平:如果只有战争,没有各族人民之间的和平交往,游牧民族也学习不到先进的汉族文化。师: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当时宋朝的立场,而应站在今天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待历史。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是长期的。而用中华民族发展的观点去考察这一时期的战争与和平,我们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李志康:历史书上说,很多少数民族都在这一时期从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啊!【这个片段的讨论,在中华文明整体进步的视角下,学生对宋朝的战争有了全面的认识,“积贫积

11、弱”印象自然有所弱化。】来源:xyzkw.Com片断三:景慧君:那些和约还是加重了宋朝的“冗费”。而“三冗”问题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师:积贫积弱说是由国学大师钱穆1939年在国史大纲提出的。这种说法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来,国家长期受侮,中国学者们所向往的是文治武功兼备的汉唐盛世,对不能增加中国和汉族光彩的宋代不屑一顾。这种倾向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很大改观。进入21世纪后,人们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宋、辽、西夏、金史的研究各自为阵,严格划分此疆彼界的现状, 1013世纪全方位的整合研究有了起步,也开始把宋向前追溯至唐,向后延及元,进行纵向贯通研究。当然,这些研究正在

12、起步,要取得大的成绩,还需做艰苦的工作。研究的空间也非常大,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同学中有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进行研究,说不定还成教授、学者呢!( 学生流露出期待的笑容)李雅榕:那么宋朝并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梁爽:宋代“积贫积弱”,但也有所作为,也有非常高的成就。裴绍荣:宋代时,南方的经济非常发达。如农业(包括经济作物)、手工业、商业。这些内容我在小说喻世明言中也看到了。师:看来,我们布置后,你读得很仔细,很有针对性。能在小说中读出宋代经济的有关内容,这很值得大家学习啊!大家鼓掌表示鼓励!李鑫:宋代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

13、、“坊”的界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行业内还有“行会”组织。周帆:宋代城市非常繁荣,上百万人口的都市,有洛阳、临安、苏州、成都等好几个。宋太宗晚年至11世纪80年代,宋政府人口由410万增至1700多万。(学生有些惊讶)师:宋代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这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曾永木:现在,我国经济的重心也在南方,南方的省区普遍比中西部发达。原来,早在宋代就“南移”了。(这个表达很特殊,学生会意地笑。)曹丽:宋代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都有长足的进步。如宋代理学、宋词、书画、资治通鉴等史书。来源:学优中考网谈苗苗:宋代还是中

14、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和宋朝有关。这也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师:这些成就和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的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航海业的发端。中国宋朝时期,穆斯林民族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了欧亚大陆的商路的枢纽。由于宋朝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海上的优势。直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郑和的远航之后,中国人在东亚和南亚海域撤离,留下了权力真空区。于是日本倭寇骚扰抢劫中国沿海,而穆斯林阿拉伯人又恢复了以往在印度洋上的优势。这些内容我们在以后将会学习。董天韵:我在电视上看过郑和下西洋的记录片。140

15、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证明了我国显著的海上优势。但1433年,皇帝突然下谕旨终止了这一著名的远航。师:很好!董天韵同学对历史非常爱好,经常通过电视了解历史知识,哪天,我们专门请他说说他看百家讲坛的收获。生:好!(热烈的掌声)杨擘:这么说,这些技术,不仅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片段的讨论直接触及“积贫积弱”问题,同时指出了宋朝的“发达”。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围,并能联系现代经济现象,收效很好。通过讨论,学生已经对“积贫积弱”和“发达”有了分离且明确的认识,这是进一步将二者统一的前提。】片断四:曲媛:宋代既然如此发达,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积贫积弱”的说法?它们矛盾吗?为什么这样反差极大的评价,会集中在一个朝代身上?(学生带着期待思索)李潇:宋朝的弱,是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强而言的。因为宋朝弱,才有了他们向中原的战争,有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发展。(掌声)高亚军:贫和弱是国家财政和政权上的,而发达是宋指宋朝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我觉得它们并不矛盾。(掌声)师:也正是有了财政和政权上的贫弱,才孕育了范仲淹、王安石 “先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思想。杨翠娟:他们的变法也是这种忧患意识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