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314723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全套集体备课教案1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兴化市茅山中心校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时授课时间主备课人课型授课人教 学目 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重 点难 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活动课的组织教学问题。教、学具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

2、发展。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时代战和秦始皇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汉高祖“白登之围”,战败和亲政策文帝、景帝和亲政策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汉元帝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注意:西域的概念;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

3、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初

4、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

5、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投影“张骞出使西

6、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投影西域图

7、,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

8、,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生答)好。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此外,公元前119

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

10、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设置机构,管辖新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对。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

11、和东汉往来。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后我们学两汉时期文化时将会给大家介绍)的弟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效法张骞报效祖国。由于家贫,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活。当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从军报效祖国。“投笔从戎”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城后,经过一番努力,他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隔绝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

12、重新打通了。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戴。当他奉东汉政府之命从西域撤回时,西域人民苦苦挽留。他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留了下来,直到公元102年,才返回都城洛阳,那时他已是71岁高龄了。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从张骞、班超这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生答)是的,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张骞,胸怀报国之志,为了报效祖国勇于吃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应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西汉在西域设置行

13、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那么,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运用3D动画制成课件,使图上的骆驼可以活动,通过骆驼的走动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配上音乐)哪位同学能

14、到前面来,指图讲讲丝绸之路的路线?(生答: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可是这条路线太复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敦煌一带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图中“敦煌”闪烁显示后隐去,然后闪烁“河西走廊”),而楼兰、鄯善、于阗(闪烁显示)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内(新疆闪烁),安息(闪烁)就是今天的伊朗,属于西亚(闪烁),大秦(闪烁)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属于欧洲(闪烁)。这样,这条路线可表述为: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那么,这条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为什

15、么要称作“丝绸之路”呢?这是因为,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雅丽,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追求的奢侈品,当时谁有一件丝绸衣服,都会引来其他权贵人物的艳羡。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绍的那样,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因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而引起“轰动效应”。后来,身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爱中国的丝绸而想了解中国。他们称出产这种精美织物的国度为“丝国”,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这条商路也因中国

16、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近几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许多汉朝的丝织品。同学们请看,(投影汉代绢地刺绣图)这是“汉代绢地刺绣”,(投影西汉锦)这是“西汉锦”,(投影东汉罗)这是“东汉罗”,这些都是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些出土的丝织品图案工整,色调浓艳,刺绣针法熟练精良,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高度水平,同时说明当时丝绸对外贸易的兴盛,是当时中西丝绸贸易的历史见证。(三)小结我们概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三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他为中西交通的开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