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187995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 新闻两篇 教案 苏教版七下 (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两篇课题:新闻两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结构,能够通过标题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2)可以指导学生先看新闻联播,了解主持人在阅读不同内容新闻的语气、语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二、难点:在阅读新闻中能准确找出新闻的要素。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

2、并茂地导入课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请学生谈谈对标题的感受和理解。新闻的标题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导语二

3、(由时代背景人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导语三 同学们,今

4、年是新中国成立多少周年啊?(生答)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战役,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学生交流渡江战役的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幻灯片)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明确】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

5、”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

6、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师展示渡江战役指挥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点拨】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

7、内容的条理性。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提示】让学生自由找一些句子读一读,老师要给予点拨,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不料”是对汤恩伯的十分辛辣的嘲讽。用“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一系列表示动态的词语,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无敌、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在叙事中插入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议论之后,详细叙述了东路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

8、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揭露敌人不堪一击的腐朽本质。四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总结反思】详略得当,写法有异有同。主体部分分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而又写得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第2课时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

9、离开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振奋国威的事件的。(板书课题)。导语二 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事情值得我们骄傲地回忆?学生自由谈(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澳门的回归、“神舟”五号的发射等等)今天,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香港回归,通过重温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来感受这一事件的重要历史意义。导语三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公元1997)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生答)对,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10、呢?(明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不懈的努力。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上课伊始,采用电教手段,利用音乐的作用创设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这篇新闻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自学课文,注意

11、以百问题。(出示幻灯片)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第 4 页共 4 页瞬时(shn)遨游(o)浩瀚(hn)肃穆(m)3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么?【明确】全文共29段。采用了新闻的常用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是新闻的导语: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第二部分(第625段),新闻的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这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第6、7段),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介绍中英双方出席

12、交接仪式的主要官员。第二层(第810段),概述查尔斯王子的讲话,其中突出了两点:赞同“一国两制”,支持联合声明。第三层(第11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第四层(第1623段),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第五层(第24、25段),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和交接仪式结束的时间。第三部分(第2629段),新闻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先从导语中找出最具概括性的三个词语,体味含义。【明确】百年沧桑、举世瞩目、永载史册。2画出体现香港回归历史意义的句子,共同朗读,激发爱国之情。3探究主体部分如何层次井然地叙写交接仪式的全过程。【提示】(1)

13、理清按时间先后顺序组材的各层内容。(2)认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3)画出场面描写和深情议论的语句,分别诵读,以形成临其境、激其。情的艺术效果。(4)除主体内容外,让学生再从结语中找出体现“隆重举行”的一些内容,教者分析点评,照应导语中三个重点词语的理解,认识文章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特色。4体会记者为什么特写降旗、升旗仪式,记者在此处是如何进行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明确】降旗、升旗仪式是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象征。作者独具匠心,在从“读分”到“读秒”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精彩的描写和画龙点晴式的评论,渲染了肃穆的气氛,充溢着中华民族自豪、振奋的感情。“缓缓降落”,宣告了

14、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殖民主义者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徐徐升起”,庄重、从容、自豪,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创造香港美好未来的充分自信。四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结构清晰,详略得当,是这则新闻的显著特点。除标题外,全文清楚地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全文2000字左右,导语400余字,主体1300多字,结语200来字,中心突出,布局合理。主体部分具体写交接仪式时突出了三个内容,三个内容之中又用浓墨写了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背景材料,本文没有单独叙述,而是有机地渗透在导语和主体里,这样写既内容深刻又笔墨经济。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