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187276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 梦溪笔二则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3学习两则短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文明的古中国,在那里有“千古不灭的科学巨星”沈括正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标志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无数的珍宝,光彩夺目,璀璨辉煌,这其中有两颗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课文梦溪笔谈二则。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首先检查预习情况。一

2、、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

3、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梦溪笔谈,共30卷。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药议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2.给下列字注音喙( ) 穰( ) 梵( ) 胠( )箧

4、( ) 履( ) 贻( ) 钗( )三、朗读课,整体感知1. 过渡:由于生产力低下,古代劳动人民常常“靠天吃饭”,这里的“天”指“天气”,它包括各种自然天气,因此经验成为庄稼汉们种田的资本之一,作为被积累和传承的经验。以虫治虫的故事被记载了下来,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是怎样开始又是怎样结束的呢,下面听老师来朗读课文,听完之后,请同学们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1.讲述故事,声音洪亮,口齿清晰 2.故事情节完整、准确。 3.可根据内容,适当展开想象和联想。2. 理清文章结构。(板书) 第一层 句交待害虫发生的年代、季节和危害时间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产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第三层

5、点名天敌名称,说明其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四、细读翻译。(1)重点词意: 方:正 喙:虫子的嘴 蔽:遮盖 以:用 悉:都 旬日:十天 其:那 有之:不译(2)重点句意: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五、质疑探究。 师过渡:我们知道沈括写梦溪笔谈有总结科学成就的目的,而本文只是叙述农耕的一件小事,似乎很难看出人类的科学成就,那把一件小事记入梦溪笔谈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编者为什么在介绍众多辉煌成就的篇章中单单选这一篇入教材呢?有什么意义? 1独立

6、思考 2. 班级交流明确:1. 沈括充分认识到了生物之间存有斗争,希望能把“利用害虫的天敌治理害虫”的经验传承下去。 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的作用,是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编者意识到生物防治的方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迈向绿色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六、诵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2、完成书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观察,沈括发现生物之间存在斗争,其实,生活中处处存在值得我们观察、研究的东西。这位科学家还把他听说的一次研究性活动记录下来,今天

7、,就让我们与沈括一起来回顾这次“研究性”学习之旅。二、子午书简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归纳整理。三、研究时间 1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作用是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2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明确: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

8、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3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师:在刚才的研究过程中,匠师的学习探索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文章又是从这一课堂成员的角度切入和回顾这一过程的。那么对匠师的描写应是重点,可是沈括老先生把浓墨重彩泼在了喻皓身上,尤其突出他的语言。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是为了让文章别出心裁吗?明确:本文的写作目标的是展示北宋时期建筑的科学成就,喻皓的语言既是对匠师的指导,也是建筑学上使塔稳定的一条科学原理,所以有必要交待清楚,而其它不是本文的重点,自然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正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