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179247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春 教案 苏教版七上 (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作者:朱自请 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 2、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五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4、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2、。 3 、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4、 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重点: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难点:1、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2、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3、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仿佛就展现出一派阳光明媚, 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有无 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用自己的彩笔来描写 春天的美丽景色 ,如果让你来写春,你会写他的什么景色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

3、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美春的颂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请的春,侃侃他写的春有美在那呢?(板书题目及作者) )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

4、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三)、 朗读课文: 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看看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师:划分好的同学请举手。学1: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六、七为第二部分;第八到最后为第三部分。师:有没有和他不同意见的?那为什么呀这么分呢?学:作者的课文内容是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来写的,所以分为三部分。师:完全正确。这

5、三部分的顺序 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姑娘的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 到来;待她降临人间后,则尽情地欣赏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最后 赞美春天,颂扬春天。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 (四)研究课文:(1)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

6、?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总领全文 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明确:先总

7、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 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2)、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明确: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3)、品味和欣赏呢?明确: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4)、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明确:(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 (5)、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

8、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A、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 落笔分写。 B、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

9、:“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C、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是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变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 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D、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E、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

10、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6)、在绘春中作者描写了哪些画面呢?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着五幅图。(引导学生做答)四、作业:1、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这五幅图中你最喜欢那一幅?为什么?2、请在文中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各4句。 板书设计:1、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盼春 :(第1段)盼 、来、近春草图春花图2、春 绘春 春风图(第27段) 春雨图迎春图赞春:(第811段)第二课时春一、教学目标:1、分析“春草图”、“春

11、花图”、“春风图”三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 在文章中,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重点: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理清每幅图画 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难点: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2、分析三幅图画 二、导入:师; 上一节课我们叫天下回去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情图”这五幅图。在这当中你最喜欢那一幅?为什么?学1:我喜欢春风图,因为我读到这里我会感觉到我就在春天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情草味儿,还有各种的花香。学2:我喜欢春草图,因为草的那种嫩绿吸引了我。学3:我喜欢春情

12、图,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在这里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说明这五副图都有他美丽之处。那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着五副图到底美在那里呢?三、进入新课:1、春草图:师:现在我请同学起来读一下第三段。学1:朗读(略)本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玩耍,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13、。 明确:“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表现了春草旺 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教 师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 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嬉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了“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侧面 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体会“风轻悄

14、悄的”“草软绵绵的”和“风很轻”“草根 软”有什么不同。 明确:使用叠词有“非常”的意思,使语言准确生动,音节协调,节奏整齐,琅琅上口。 春草图的特征是什么呢?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写的呢?写法是什么样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特征是新、多、软、嫩、绿;是由物到人的角度来写的;写法上是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用了拟人的手法。2、春花图:师:我请同学起来读一下第四段。学2:朗读(略)(1)、讨论作者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明确: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 低地描写春花的。 (2)、体会写“树上”部分的语言和描写角度。讨论: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 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 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把“争”字表现得非常形象,把树 写活了、下写这些句了,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旬桃树、杏树。 梨树的花的色彩一对应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