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717052 上传时间:2017-09-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4 学时注:第三节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在前二节阐述经济基础时,一并谈论之。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至今在全国七千多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游地域。从处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河南)和龙山文化(湖北)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 (农作物,农具等) 足以证明,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仰 韶 文 化 ) 是 距 今 约 5000 7000 年 中 国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一 种 彩 陶 文 化 。因 1921 年 首 次 在 河 南 省 三 门 峡 市

2、 渑 池 县 仰 韶 村 发 现 , 故 按 照 考 古 惯 例 , 将此 文 化 称 之 为 仰 韶 文 化 。 主 要 分 布 于 黄 河 中 下 游 一 带 、 以 秦 晋 豫 三 省 为 核 心的 中 原 地 区 , 以 陕 西 大 部 、 河 南 西 部 和 山 西 西 南 的 狭 长 地 带 为 中 心 , 东 至 河北 中 部 , 南 达 汉 水 中 上 游 , 西 及 甘 肃 洮 河 流 域 , 北 抵 内 蒙 古 河 套 地 区 。 仰 韶 时 期 的 人 们 过 着 定 居 生 活 , 拥 有 一 定 规 模 和 布 局 的 村 落 ; 主 要 经 济形 式 为 原 始 农

3、 业 , 同 时 兼 营 畜 牧 、 渔 猎 和 采 集 ; 主 要 的 生 产 工 具 是 磨 制 石 器 ;生 活 用 具 主 要 是 陶 器 。 如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盆 通 高 16.5 厘 米 , 口 径 39.5 厘 米 ,细 泥 红 陶 质 地 。 盆 内 壁 以 黑 彩 绘 出 两 组 对 称 的 人 面 鱼 纹 。 人 面 为 圆 形 , 额 头左 半 部 涂 成 黑 色 , 右 半 部 呈 黑 色 半 弧 形 , 人 物 眼 睛 细 长 , 鼻 梁 挺 直 , 神 态 安祥 , 嘴 旁 分 置 两 个 变 形 鱼 纹 , 鱼 头 与 人 嘴 外 廓 重 合 , 配 上

4、 两 耳 旁 相 对 的 两 条小 鱼 , 构 成 形 象 奇 特 的 人 鱼 合 体 , 表 现 出 制 作 者 丰 富 的 想 像 力 。 人 面 鱼 纹 彩陶 盆 上 的 人 与 鱼 题 材 , 可 能 与 古 代 半 坡 人 的 图 腾 崇 拜 和 经 济 生 活 有 关 。 这种 鱼 纹 装 饰 正 是 他 们 生 活 的 写 照 , 也 象 征 着 人 们 期 盼 富 足 的 美 好 愿 望 。 人 头上 奇 特 的 装 饰 , 大 概 是 在 进 行 某 种 宗 教 活 动 时 的 化 妆 形 象 。 而 稍 作 变 形 的 鱼纹 很 可 能 代 表 了 鱼 神 的 形 象 ,

5、表 达 出 人 们 以 鱼 为 图 腾 的 崇 拜 主 题 。 此 盆现 藏 于 中 国 历 史 博 物 馆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铜、石并用的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 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这 个 时 期2的 文 化 以 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并且许 多 陶 器 都 表面光亮如漆,具有薄 、硬 、 光 、 黑 的 陶 器 特 点 , 尤 其 是 蛋 壳 黑 陶 最 具 特 色 , 所 以 也 叫 它 “黑 陶 文化 ”。 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6、龙 山 文 化除 陶 器 外 , 还 有 大 量 的 石 器 、 骨 器 和 蚌 器 等 。 他 们 以 农 业 为 主 而 兼 营 狩 猎 、打 鱼 、 蓄 养 牲 畜 。 已 有 骨 卜 的 习 惯 。 且 可 能 已 经 出 现 了 铜 器 。 历 史 上 夏 、商 、 周 的 文 化 渊 源 , 都 可 能 与 龙 山 文 化 有 相 当 的 联 系 。从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2550前2195 年。1955-1957 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

7、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它的年代为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3300 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 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在 食 物 方 面 , 植 物 遇 存 有 水 稻 的 大 量 发 现 , 这 是目 前 世 界 上 最 古 老 、 最 丰 富 的 稻 作

8、 文 化 遗 址 。 它 的 发 现 , 不 但 改 变 了 中 国栽 培 水 稻 从 印 度 引 进 的 传 统 传 说 , 许 多 考 古 学 者 还 依 此 认 为 河 姆 渡 可 能 是 中国 乃 至 世 界 稻 作 文 化 的 最 早 发 源 地 , 其农业生产技术,远比河南仰韶文化的农业技术水平要高、农业工具也更灵巧。动 物 方 面 有 家 养 的 牲 畜 。 河 姆 渡 文化 的 骨 器 制 作 比 较 进 步 , 有 耜 、 鱼 镖 、 镞 、 哨 、 匕 、 锥 、 锯 形 器 等 器 物 ,精 心 磨 制 而 成 , 一 些 有 柄 骨 匕 、 骨 笄 上 雕 刻 花 纹

9、或 双 头 连 体 鸟 纹 图 案 , 就 像是 精 美 绝 伦 的 实 用 工 艺 品 。以上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农耕区曾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的转移。隋唐以后(北方战争、生态恶化),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东南财赋 与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总:根据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的意见,在远古时代至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3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历代国都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多设在这些区域。比如西安,唐以前有西周、西汉、新、前赵、前秦、西燕、后秦、胡夏、西魏、北周、隋、唐、武周、黄齐、大顺十四个政权,唐以后,中国农耕区的中心

10、,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谚语为证:“苏杭熟,天下足” , “湖广熟,天下足” ,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以游牧经济为主,而其他地区则以农耕经济为主。游牧民族体魄健壮、勇猛善战,依靠放牧为生,加之地理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经常南下掠夺。像在东汉、魏晋、唐等时期,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如:党项,是 6 世纪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最初由古代羌族的一支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如汉族

11、、吐蕃、鲜卑、吐谷浑等,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党项族。党项人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本是游牧民族,常用畜牧产品来换取汉人的粮食、食盐、丝绸以及生产工具等等。唐朝建立后,为了经营西北地域,唐与党项积极交往。唐初,党项时叛时降,但基本上与唐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他们倾慕中原文化,加之吐蕃攻占吐谷浑及党项族属地,为了免遭奴役,党项向唐朝请求向内地迁徙。党项较大规模的内迁有三次。除此之外,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定居的达几百万人。甚至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还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最典型的是蒙古族和满族建立了元朝、清朝,统治过整个中国。 当然,我们仅仅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征

12、服中原是片面的。我们也应当看到:民族的战争和防御,这些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受了劫难与流离,经济、文化也受到了破坏,然而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掠夺的终止,是和平与交融的继续。各族人民在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下进行着经济上的互补、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上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看来战争既摧毁着文明,又催生着文明,总为文化的交流加压加酶。比如:唐时期开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 ,可以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4明的精妙结晶。再比如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促进了西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贞观十五年(641 年) ,文成公主入蕃时,文成公主有云:“弱女适异国,送来觉卧像。送来占星学,送来宝锦锻。乳使在变酪,酪使在变酥

13、。酸酩在变膏,种桑在缫丝。植竹在索陶,殖土在陶器。水磨在设置,并带芜菁种。随同的有”诸种府库财帛,金银书橱,诸种金玉器具,诸种造食器皿,食谱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二万,另外,还有文史资料、医学、佛经、音乐、舞蹈等艺术。这些无疑给吐蕃的社会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贞观十五年(641) ,唐蕃联姻, “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氈罽,袭纨绡,为华风。而白居易在时世妆中却描绘了唐代社会中流行的吐

14、蕃妇女的梳妆打扮,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也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巾,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状梳君记取,髻椎赭面非华风。 ”椎髻,即其形如锥,不戴饰物,妇女赭面,本是吐蕃的风习,不是汉人的传统装扮,但唐朝中叶,许多长安女子面容上都画有日月形膏妆,赭面,完全一副吐蕃妇女的样子,看来,当时对吐蕃的发型和妆束极为流行,故号称“元和妆” 。文成公主后,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去了各种乐工技人,汉族典籍毛诗 、 春秋 、 礼记等文化典籍,和天文、历法、医学、佛经等大量传入吐蕃。政治联

15、姻还揭开了唐朝中国内地与青藏高原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丝绸贸易主要以朝贡为主要方式,吐蕃将黄金珍物带入内地,唐朝赐给来使丝绸锦锻。 当然最兴盛的还是茶马互市。茶叶、酥油是藏区农牧民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就是通过唐代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文成公主入蕃时带去茶叶,从此吐蕃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吐蕃用畜产品交换中原的丝绸、茶叶、布帛、铁器及其它物品。唐先后在赤岭和陇州(陕西陇县)开设茶马互市,既满足了少数民族所必需的物品需要,又满足了中原交通运输,农耕用畜及战马的需要,促进了唐蕃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另外,党项与汉族的贸易往来也极为活跃。他5们主要以自己的牲畜来换取汉族的丝织品、金、银、铜、铁、武器

16、等,元稹估客乐说“求珠驾沦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无一例外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唐代西域之制酒方法也传入内地。 “葡萄酒,西域有之,芳香酷烈。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 岑参酒原太守席上醉后作) ,与会的人们在酒宴上吃的是烤牛肉和煮好的野骆驼肉,喝的是葡萄美酒。这种酒很受唐人喜爱,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七个字一气呵成极言酒及酒杯的精美。除葡萄酒之外,郁金香也可以用来调制芬芳美酒。郁金香是一种植物,具有浓郁的芳香,是古代宗教神圣的香品,它是西域的特产,郁金香经过加工始成香料,深受唐人喜爱,卢照邻有“罗帷翠被郁金香” (长安古意 ) 。李白客中作有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这种酒,不仅色调呈现出透明晶亮的琥珀色,味道也芳香醇美,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口福。再比如 1644 年满族建立大清国。统治中国 267 年间,满族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内,满族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