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077304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诺曼底”号遇难记》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北京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诺曼底”号遇难记二. 教学重点:1. 准确的概括事件,并找出事件的要素。2. 了解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认识人的灵魂的伟大与崇高。3. 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提示】“诺曼底”号遇难记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读准音:b wi qing zi f 薄雾 船桅勉强 负载鱼腹 xin pu hn ch tun侧舷剖开 混乱刹那湍急co m sng wi l嘈杂蓦地推搡违抗履行2. 辨清字:船wi(桅)船sho(艄)u(殴)斗相t(提)并论不

2、可开jio(交)sh(势)不可挡勉强可bin(辨)3. 解对词:猝然:突然,出乎意外。酣睡:熟睡。酣:尽兴、畅快。须臾:极短的时间。蓦地:突然。肇祸:闯祸。惊慌失措:害怕慌张而不知如何是好。措:安排、处置。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秩序。二. 文学常识:雨果,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纳尼,次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

3、。19年的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产作家,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三. 关于英吉利海峡: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西通大西洋,东北通北海。包括多佛尔海峡,长约560公里,最宽处240公里,最狭处33公里。平均水深53米,最深172米,是欧洲最重要的海上运输航道。也是重要的渔场。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四. 课文分析:1. 概述事件:本文记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的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的时候,不幸被“玛丽”

4、号撞伤,在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而自己以身殉职。2. 概括事件的要素: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英伦海峡上。 人物:哈尔威船长及船员、乘客。 起因:“诺曼底”被飞速行驶的“玛丽”号撞伤。 经过: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使船上的其他60人顺利脱险。 结果:轮船沉没,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3. 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指挥抢险的?(1)先让所有人安静,以便听他指挥。(2)强调把六十人都救出去,消除人们的恐慌。(3)了解情况,计算抢险时间。(4)严肃纪律,先救弱势群体。(5)指示“快干”,确保全员获救。(6)屹立舰桥,与船共沉。4. 哈尔威船长的形

5、象:在灾难面前镇定自若,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舍己救人全然忘我的英雄形象。 5. 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1)实际上一共61人,但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助他人,的确把自己忘了;二是已经下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人全部救出,自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2)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是因为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

6、项纪律的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应该保护弱小社会群体的应有的秩序,体现了他履行职责的理念。(3)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鄙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悲壮的舍己救人”指宁可放弃个人的生存希望,以拯救他人的性命为重,一个人的死来换大家的生。人总是有崇高、有卑劣,生死存亡关头,有人自私本性暴露,有人则会激发起正义、责任和天良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4)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一次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运用权利”是因为他是船上的指挥者,他可以运用这个权力选择率先逃走,但他却选择了悲壮的舍己救人。在死亡面前,他自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在死亡面前,最能显示出

7、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成为英雄,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是否运用这个权利。五. 写作特点:1. 运用对比衬托法突出人物形象。如:突遇海难人们的极度恐慌有力的衬托出了船长的沉着镇定。2. 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简短的语言体现人物的干练。3. 意蕴深刻的议论有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给加点字注音、组词: ( ) ( ) 参( ) 称 ( ) ( ) ( ) 2. 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不速之客(受欢迎) B. 猝(忽然)不及防 C. 势不可挡(抵挡) D. 言简意赅(完备)二. 现

8、代文阅读:乡韵自多情 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

9、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

10、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

11、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1. 根据第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 第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 第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4. 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 5. 有人说,现在喜欢地方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缺少年轻观众,地方戏正走向衰落。也有人说,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越办越红火,表明了地方戏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试题答案一. 1. cn参加 shn人参 cn参差 chng称赞 chn称心 chng称杆2. C二. 1. 摆谱,或摆架子。2. 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3. 说明戏曲可以唤起浓浓乡情。4. 提示:着重从乡亲们热爱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戏曲也给乡亲们无尽的滋养和影响两个角度答。5. 提示: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