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027677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解读教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教学设想: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3、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

2、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

3、,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4、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

4、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

5、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二、揭示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三、检查预习穹窿(qi6ngl6ng) 涉足(She) 徜徉(chang yang) 絮语(xu) 犀利(xi)安恬(tian) 撷取(xie) 惆怅(ChouChang) 沉淀(dian) 呜咽(ye)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通幽曲径

6、: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四、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全文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五、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内容(一) 思考: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

7、写了“十三岁的际遇”?1、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明确:七至十六岁的生活: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

8、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二)1、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2、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3、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1)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2)朗读10、11段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

9、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10、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赞颂北大、抒发深情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作业设计1、抄写字词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3、摘抄田晓菲的露第二课时一、揭示目标: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2、

11、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二、复习导入:思考: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三、品味精美语句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排比句(略)好处:比喻句(略)好处:拟人句(略)好处: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12、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

13、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第三部分:“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

14、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3、联想造句: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自从_就不再是_不再是_而是_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我渴望_,渴望_,渴望_,_。四、归纳小结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2、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