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701495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学生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路难(其四)(鲍照)设计人:王晓东 审核人:王晓东 完成人: 编号:24【资料准备】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分别提取 23 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直愤愤不得志。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 439 年),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

2、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溶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或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或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

3、行路难18 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是如此。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 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

4、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答: 作者 背景 【课堂探究与交流】1、整体感知找出拟行路难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并用现代白话文改写这首诗。2、诗歌赏析领悟主旨:结合鲍照生平和他生活的时代,说说拟行路难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领悟情感: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3、鉴赏评价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4、能力提升古代诗歌中的“愁绪”梳理(提示:如阮籍的感时伤怀、陶渊明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李白的怀古伤今、李清照的离愁别恨等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似

6、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飞红万点愁如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无边愁绪系苍天, 琵琶声残歌亦残。 举杯欲语泪先流, 道声珍重心已寒。

7、 半卷诗书诉忧愤, 一支铁笔写流年。 今宵话尽离别意, 不知何日话凯旋? 逆境中,中国古代文人的活法:中国古代文坛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往往在诗文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如王勃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白写行路难,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感“人生如梦”,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请收集并阅读相关诗文,看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不幸与逆境时所持的人生态度。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推荐阅读】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蜀相杜甫设计人:王晓

8、东 审核人:王晓东 完成人: 编号:25【资料准备】杜甫(712770),字 ,自号 ,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 。杜甫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有 的宏伟抱负,是 伟 大 的 诗 人 ,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宋朝张戒言:“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

9、美是也。”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 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 传世;其中“三吏”为 ,“三别”为 。你所知道的杜甫诗歌名句有:背景知识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

10、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

11、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课堂探究与交流】1、整体感知:朗读、熟读、美读这首诗歌,并尝试划分其朗读节奏。2、诗歌赏析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

12、是怎样的呢? 明确: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 6、个别读,集体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 英雄” 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 3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揣摩语言,分析“ 自”“空”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背诵。 五、课堂总结朗读古诗词

13、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七、课后反思:能力提升请将写景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改写为 200 字左右的写景散文片断。【推荐阅读】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书愤(陆游)设计人:王晓东 审核人:王晓东 完成人: 编号:26【资料准备】1、陆游(11251210) 诗人。

14、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其创作以 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 媲美,誉之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提取 23 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陆游诗歌创作集中存诗共约 9300 余首。这些诗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

15、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如书愤、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宋朝刘克庄称之:“三百篇(诗经)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清朝梁启超也极力赞之:“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3、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 和 的两重感情。他在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