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跑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刘生杰(副教授),一 . 短跑起源与发展 二 . 短跑技术原理 三 . 短跑技术教学、训练 四 . 短跑规则、裁判 五 . 短跑器材、场地,一. 短跑起源与发展,短跑起源 短跑发展 发展特点 发展趋势 中国发展,,返回,短跑起源,田径运动的发生和演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远在上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就不得不具备快速的奔跑能力,这种快速的奔跑能力被作为一种技能代代相传,这可能就是现代短跑运动最原始的雏形了因此可以说,短跑运动起源于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之中短跑是田径运动最古老的项目,奥林匹亚遗址图片,奥 林 匹 亚 遗 址,短跑最早作为一个田径运动项目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地中海北岸的西腊半岛上,每年7——8月各部落都要来宙斯庙进行祭祀活动运动竞技是活动的内容之一每隔四年进行一次扩大的祭祀活动,后来形成了制度这就是每四年进行一次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短跑最早作为田径运动项目出现在何时?,古代奥运会起源,详细 下一页,场地跑,公元前776年在希腊的伊利斯城邦的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它的会期只有一天,也就是说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只举行一天,因为它只有一项比赛,那是一项短距离赛跑,叫场地赛跑。
传说,点燃天神宙斯的妻子——一赫拉神坛中的“圣火”是当时奥林匹亚祭祀盛典上最为优美壮观的场面古希腊的人们都争着要获得这个神圣而又终生难忘的时刻由于人数太多,让谁点燃赫拉神坛上的“圣火”就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有人提议,以短跑竞赛的形式看谁最先到达神坛,就由谁来执行点燃圣火的仪式这个意见很合理,于是大家当即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久而久之,古希腊人便形成了传统的习惯,并以神的意志加以推行由于这是神的谕旨,所以这项赛跑运动很快就在希腊本土上流行起来,受到古希腊人们的喜爱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亚召开时,这项深受广大希腊人喜爱的短跑运动便被列为第一项古代奥运会的竞赛项目 这项古代奥运会的第一个项目的距离为192.27米,相传这是大力神脚长的六百倍,当时古希腊的人们把这项短跑运动称之为“斯泰德”(Stadion),意为“场地跑”当初,供“斯泰德”(场地跑)比赛用的跑道仅是一条笔直的场地,这笔直的场地上也没有分道线,只是在起跑线上每隔一米的地方放一块石头作为分道的标志,对于起跑后的抢道问题,则没有严格的限制另外在起点和终点线上也均用插在地上的标枪作为标志起跑时,竞技者把大石块置于脚后,借蹬石的力量来加快起跑的速度。
这也是现代田径赛中短跑项目运动员起跑器的最早雏形后来,随着伊利斯城邦财富的增多,运动场也修改得越来越好从公元前的724年的第十四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在起跑线上便以铺平在地上的石板线取代了跑道两头的标枪作为起跑线上的标志奥林匹亚的起跑石板线是逐段分开的,总共有二十段,每段容一人,可以使竞技者在比赛时独自横占大约1.3米左右的距离当时在起跑点的石板上还刻有两条平行槽,两槽之间的距离大约为O.23米,显示出当时的运动员在起跑时是双脚一前一后,身体直立前倾在起跑槽(即当时的起跑线)上,等待着裁判的命令 在即将比赛之前,裁判员还要最后一次告诫各城邦的运动员:如果你们的训练无愧于奥林匹亚赛会,如果你们不因为懒惰和不光彩的行为而丢脸,那就勇敢地前进吧!那时的竟赛规则很严格,谁只要偷跑一步,就要受到鞭答的处罚,然后再重新从起跑线上开始跑起在当时,这个竞赛场可容纳二十个运动员一起比赛由于每届参加比赛的人数太多,比赛通常都要分批进行,每批的参赛者的人数多少以便于观察为准;比赛运动员采用抽签的办法决定批次和道次 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场地跑的优胜者不是以计算成绩快慢的方法来确定的,而是要求在每轮淘汰赛中始终跑第一名,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并且一直要坚持到此项目的最后一轮决赛为止。
因此,在古代奥运会上从未有“最高纪录”和“破纪录”之类的成绩记载,除了一名绝对的优胜者外,其他竞争的选手都意味着失败根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776年的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场地赛跑中,伊利斯城邦的厨师科罗巴斯经过多轮的角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摘取了第一届古奥运会上的惟一桂冠科罗巴斯也就成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由此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在科罗巴斯的一生中,因为这次的成就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使他在以后众多的优胜者中间始终处于领先的荣誉地位据说,当科罗巴斯逝世后,他的坟墓被葬在伊利斯和希拉之间,成为这两个强大城邦的边界石,并以此象征着永久的和平场地跑作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项比赛项目,在古代奥运会史上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第一届到第七届古代奥运会,场地赛跑都是惟一的比赛项目,只是到了第七届(公元前724年)奥运会才把中距离跑列人古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但场地跑仍是最主要的项目,可以说,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前期,场地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返回上一层,场地赛跑这项古代奥运会的短跑项目,对现代奥运会的短跑项目影响很大,如今天我们的短跑比赛中的1OO米、ZOO米、4O0米比赛当中仍可隐约地看到当年古奥运会场地赛跑的影子。
古奥运会的场地赛跑划分好跑道,我们今天的田径场地是按此把跑道划好古希腊场地跑运动员的起跑姿式,也被我们今天的运动员接受,并加以改进古希腊运动员们在场地赛跑中起跑时用的蹬石,今天的人们加以改进,变成了先进的助跑器 总之,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地赛跑比赛对今天田径比赛中的短跑比赛有着很深的影响,它给今天的短跑运动提供了雏形短跑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比赛的唯一项目当时跑的距离是192.25米(即一个“斯达吉奥”),中跑和长距离跑是在短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将短跑的距离重复跑2——24次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共举办了293届,于公元前394年被罗马皇帝迪多西所废止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短跑,古代奥运会起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短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于公元1894年,1896年进行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设男子100米和400米两个项目,美国运动员布克分别以12.0和54.2秒获冠军在以后的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短跑是田径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古代奥运会起源,返回上一层,短跑发展,短跑项目的设立与成绩 1896年现代第1届奥运会设男子100米和400米比赛,美国运动员布克分别以12.0和54.2获得两项冠军。
第2届奥运会增设200米比赛项目,美国的邱克斯贝利以22.2的成绩取得冠军女子100米、200米和400米比赛项目是在1928年、1949年和1964年奥运会上依次设立的,短跑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短跑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时赛跑的动作是上体前倾较大,大腿抬得较高,小腿前摆较大,两臂前后有力地大幅度地摆动,前摆幅度超过了头,手掌张开,后蹬腿有力地蹬地,整个身体表现出非常有力量的姿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普遍采用的短跑技术是所谓的“踏步式”跑法,动作特点是躯干前倾角大,大腿抬得高,脚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近,步幅较小,步频较快,跑的动作较为紧张后来,芬兰人克里麦特率先采用了“迈步式”的短跑技术,其技术特点是躯干较前倾,大腿高抬并前伸小腿,脚的着地点离重心投影点较远,步幅增大,步频稍减慢,整个短跑动作显得自然从短跑技术上说,由“踏步式”向“迈步式”技术的发展,是很大的进步,促使短跑项目的成绩明显提高60年代末期塑胶跑道的使用,使短跑技术和运动成绩产生了大的飞跃1968年在墨西哥城举行了第19届奥运会,美国运动员海因斯以9.9成绩打破了原联邦德国运动员阿明. 哈里创造并保持了8年之久的100米10.0的世界纪录;在200米和400米比赛中,美国的史密斯和伊万斯,分别以19.8和43.9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短跑技术逐渐得到改善,并形成了现代的短跑技术,其特点是更加强调摆动腿高抬膝,前摆大腿时积极送髋,支撑腿着地积极,脚掌“扒地”动作轻快柔和,后蹬动作有力,蹬摆配合协调,摆臂动作幅度大而向前其优点,在于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自然、步幅大、步频快,形成了更为合理的短跑技术在第11届奥运会以前,短跑运动员不使用起跑器,一直是在起点跑道上挖穴起跑的到1938年,起跑器才被正式批准使用几十年来,体育研究人员和教练员对短跑的起跑技术和起跑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还根据运动员的形态、技术和素质状况的差异,设计出发“普通式”、“拉长式”、“接近式”等起跑器的安装方法,使运动员在起跑时能够迅速、及时地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尽量大的起跑初速度80年代初,《田径规则》严格规定,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一律采用“蹲踞式”的起跑姿势,在“预备”中令发出后运动员的四肢必须支撑地面这种起跑姿势一直延用至今短跑的发展,自1896年创造的第一个100米成绩12.0到1991年刘易斯创造的世界纪录9.86,前后经历了95年,100米成绩提高2.14,其中1896-1928年(从12.0-10.8)提高1.2,1932-1991年(10.3-9.86)提高0.44。
历年100米成绩提高状况说明,运动水平越高,人体运动能力越来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绩提高的幅度也越来越小鉴于近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动作科学技术的方法发挥人体潜在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新的世界纪录一定会不断出现返回上一层,短跑发展特点,近一百年来,短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6-1928年间) 第二阶段(1932-1948年间) 第三阶段(1952-1968年间)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 各阶段的特点如下:,第一阶段(1896-1928年间):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是先辈人的天资,凭运动员的天分素质能力,创造当时的短跑纪录在训练方面主要受俄国身体体系的奠基人列斯加夫特关于“只有当完全掌握长时间正确的跑,才能进行快跑逐渐提高普通跑的跑速,使之达到约15秒跑100米的速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练习者非常疲劳”和时期运动学者邱别隆关于“短跑运动员首先和主要的训练必须始终以最小的用力进行,运动员在训练时不应全力以赴”的理论影响每周仅训练三次这一阶段,短跑成绩发展缓慢,从第2届奥运会100米成绩10.8到第8届奥运会100米成绩10.6,前后相隔24年,100米成绩仅提高0.20。
这一阶段最有名的运动员有第5届奥运会100米和200冠军库.克雷格,以及第8届奥运会100米亚伯拉罕第二阶段(1932-1948年间):开始进入了有计划的安排全年训练,即科学训练的初级阶段出现了把全年训练划分为三个主要训练阶段--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在训练实践中列出了“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是短跑走向科学系统训练的开始短跑运动员每周训练课增加到5次,并首先采用一天训练两次的安排,在准备期经常出现接近极限负荷的训练,完成较大的运动量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上有较明显的进步,促进了短跑运动水平的提高从第9届奥运会的10.8到第14届奥运会100米冠军成绩10.3,前后相隔20年,100米成绩提高0.5,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在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里,著名的美国短跑运动员德.欧文斯和荷兰女运动员布兰克尔斯--科恩,是杰出的典范第三阶段(1952-1968年间):第三阶段的特点是进入大运动量训练阶段,在短跑训练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其中最富有影响和权威的是三位著名的教练员和教授详细,下一页,H.T·奥卓林叹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一书的出版,推动了短跑运动的迅速发展他的许多理论观点,至今还在短跑运动训练实践中广泛地采用。
他的著名的论断是“发展动作速度的训练主要应以最快的速度来重复练习”,“每次发展速度的训练,都必须在运动员主观感到疲劳时或成绩下降时应停止练习,如果继续训练将会是发展耐久力” H.H·雅科夫列夫教授,揭示了短跑运动员的训练系统理论、短跑运动员功能的生理基础和生化过程,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