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6911469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4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ppt-54)(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页,李 传 贵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和平里北街21号 100713 电话:010-64463468 传真:010-64463480 Email:,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第2页,两个责任主体: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建立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负责制。 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必须要安全监督、监察到位。 建立政府行政首长安全生产负责制。,第3页,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确定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第4页,重要性认识: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

2、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第5页,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执法队伍“三项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努力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第6页,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

3、主体责任: 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安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积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积极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风险评估、安全评价等方法,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第7页,搞好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其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经营管理人员、重要工种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接受规范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第8页,加大生产经营单位对工伤事故的经济赔偿: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交纳保险费。同时,依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向受到生产安全事故伤害的员工或家属支付赔偿金。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建立企业负责人自觉保障安全投入,努力减少事故的机制 。,第9页,二、安全生产法确定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1.安全生产法的基本框架,安全生产法,第一章 总则 115条(国家政策),第四章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5367 条(国家职责),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6976条,第六章 法律责

5、任 7795条(违法及其罚则),第七章 附则 96,97条,第三章 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4452条(职工权益与工会作用),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保障 1643条(企业责任),2、安全生产法中涉及的主要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其它,生 产 经 营 活 动 1.各类生产经营单位 2.主要负责人 3.从业人员,监 督 管 理 活 动 1.各级人民政府 2.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3.安监人员 4.审查部门及人员 5.验收部门及人员,中 介 组 织 服 务 活 动 1.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机构 2.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人员 3.设计单位及设计人 4.审查部门及人员 5.验收部门及人员,其 它 工会

6、 公民 社区 舆论,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3、安全生产法中与企业有关的若干基本法律制度,1.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 2.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的制度; 3.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制度; 4.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的制度; 5.对特种作业人员实行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的制度; 6.“三同时”制度; 7.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和报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制度; 8.对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实行安全认证和使用许可,非经认证和许可不得使用的制度; 9.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予以淘汰的制度; 10.

7、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及向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备案的制度; 11.生产经营单位的安管人员对安全生产状况检查、处理、报告和记录的制度; 12.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制度。,4、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并消除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5、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的权利与义务,从业人员享有的安全生产保障权利有: 1.有关安全生产的知情权; 2.有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

8、议的权利; 3.有对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4.有对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的拒绝权; 5.有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的权利; 6.受到生产安全事故损害,除享有工伤保险赔付外,可依民法有权提出赔偿要求。 从业人员应履行的安全生产义务有: 1.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不得违章作业; 2.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 3.发现事故隐患应及时向有关人员报告; 4.正确使用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6、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1.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 急救援设备; 2.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9、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 3.小规模生产经营单位应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4.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的报告与处理方法; 5.事故调查处理办法,7、安全生产的法律责任,1.生产经营单位和负责人等的法律责任(降职、撤职、罚款、刑事责任、限期改正、 停产停业整顿、关闭、吊销证照); 2.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处分、刑事责任); 3.生产经营单位事故伤亡、财产损失赔偿责任。,行政处分的种类,企业职工的行政处分分为: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留用察看、开除 国家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分为: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第18页,三、职业病防治法确定的企业职业卫生责

10、任,1.职业病防治法的基本框架,职业病防治法,第一章 总则,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第五章 监督检查,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第二章 前期预防,第七章 附则,2.几个重要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2.几个重要规定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有与职业病

11、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2.几个重要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

12、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3.相关法律责任,一、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 (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 (三)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 (四)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3.相关法律责任,二、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

13、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 (二)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三)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未按照规定进行维护、检修、检测,或者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的;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仍然达不

14、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未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的; (六)未按照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治的; (七)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 (八)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 (九)拒绝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3.相关法律责任,三、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3.相关法律责任,四、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

15、定,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27页,四、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确定的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基本框架,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则 18条,第四章 事故处理 3234 条,第五章 法律责任 3543条,第六章 附则 4446条,第三章 事故调查 1931条,第二章 事故报告 918条,2、条例中涉及的主要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其它,1.事故发生单位 2.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 3.事故发生单位直接负责人 4.事故发生单位直接责任人,1.地方人民政府直接负

16、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2.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3.有安监职责的部门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1.中介机构 2.中介机构相关人员 3.事故调查人员,工会 公民 技术鉴定单位 公安部门 劳动保障部门 监察机关 人民检察院,事故报告和调查,3.事故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