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677775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重点与难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课时:4 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论是人们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它以人类的认识为研究对象,

2、主要回答认识的起源、本质、基础、过程、规律、方法及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等问题,即何为知、可知否、为何知、如何知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立在其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认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从根本上讲,认识论的内容都是围绕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这两对矛盾展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在克服唯心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的错误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了人类哲学史上关于认识的优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认识论,即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起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伟大而科学的工具。认识问题也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3、一。 “知”与“行”这对范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知行观就是对知与行关系问题的看法,也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狭义的知行问题,就是指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知行难易等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长河中,许多哲学家,如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王夫之、孙中山等,都对知和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说明。2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认识与实践、知与行往往是难分难解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从根本上讲,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4、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运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

5、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所谓认识过程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但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决定认识的形成,而且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因而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即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们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

6、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不可能如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来自所谓“理念世界”、 “绝对观念” ,或如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所谓“天赋观念” 、 “良知良能” ,也不可能如旧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完全来自对客观世界纯粹消极的、照相式的直观反映。从本质上来讲,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而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人类认识只能来自实践,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惟一源泉。 “实践出真知” 、3“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就是此理。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即实

7、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问题、规定方向,为认识发展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为认识发展积累经验材料,从而提高了认识能力。辩证唯物主义不否认“求知欲” 、 “好奇心”等对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对个体认识、个别认识的发展有着一定推动作用,但这些毕竟是心理的因素,是第二性的,它们本身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活动不但促进了人脑的

8、发展,使人的脑量得到了增加,机能得到了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活动促进了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不但使猿手变成人手,使猿脑变成人脑,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而且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交往的扩大和语言、文字符号的发展作为两个强大的推动力,使人的认识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语言、文字符号的运用,不但使人能够在观念中对客体进行抽象思维操作,而且也使人的认识走出了个人体验的险隘范围,超越时空学习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哲

9、学从认识的最终来源上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同时,又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获得并掌握前人或他人已经取得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把认识再推进一步。否则,事事都亲身实践,只能重复别人已有的的认识。所以,马克思主义主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并不否认人可以通过书籍、媒体等途径获得知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从书籍、媒体中学习他人实践经验就日益重要。但一定要看到,书本知识虽然也能获得对事物或世界的认识,但它只能是认识的结果而不是认识的源泉。因为书本知识同样是由前人或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人类认识作为总体而言,只能发源于实践。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10、准。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无非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确的,即符合实际的,称为真理;一种是错误的,即不符合实际的,称为谬误,这就需要对认识进行检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在主体范围内无法解决,在客体范围内也无法确定,只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讲,判断一只开水瓶是否保温,只需把开水瓶口靠近耳朵,会“嗡嗡”作响的便是保温的。后来一只开水瓶不保温了,要扔掉时拿起来放到耳边一听,里面仍旧“嗡嗡”作响。原来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可靠,而我们很多人却一直在用它。我们从

11、前人继承了许多所谓的“经验” ,但正确与否,却很少人去验证。很多时候,我们人会被一种叫“经验”的东西蒙蔽了眼睛,哪怕是一个很小很明显的谬误,也难以推翻。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形状,青里透红的色泽,十分喜人。但4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到了 16 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了几株回到英国,种在皇家花园里。但只是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 18 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 。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

12、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就这样,人们才发现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由此可见,西红柿是毒药还是美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综上所述,认识的来源、发展、检验都离不开实践,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实践,所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既要看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和决定作用,又要看到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认识的相对性的突出表现是它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首先,实践目标的确立,需要认识的指导。其次,实践手段、方法、道路的取舍,需要认识的指导。再次,实践结果的评价,需要认识的指导。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什么?如何看待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认识论都要探讨和

13、回答的问题。(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1、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先验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把物质世界看做是主观或“客观”的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做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征。在认识论发展史上,孟子的良知良能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柏拉图的回忆说等,都是典型的先验论。2、不可

14、知论的怀疑论。哲学史上的大多数哲学家主张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只有少数哲学家主张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能认识或不能彻底地认识世界。近代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完全否认世界的可知性。他认为,人的感觉是人惟一的认识对象,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物质世界的问题,因其已超出人的认识范围,不是人的认识对象,所5以人是根本无权回答的,更不必说人能否认识物质世界了。康德否认人有完全认识世界的能力。他认为在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一种作为万物本质的“自在之物” ,但人的认识与“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认识只能达到“自在之物”的现象,却永远到达不了“自在之物”的彼岸(即

15、不能完全认识它) ,只能靠信仰去把握它。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认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这是以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对世界整体认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来论证不可知论。尽管各种不可知论的表现形式、具体观点及论据都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即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限制甚至否定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其社会作用也是相同的,即贬损知识,以便给宗教信仰保留和开辟地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决不是说我们现在已经完全认识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恰恰相反,迄今为止,我们已知的东西比起我们未知的东西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

16、有不可知之物,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任何奥秘终究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克服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的、革命的性质,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从而最终驳倒了不可知论和怀疑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