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6705942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9张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学习思考题:,1.历代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地方上又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什么深远影响?,2. 为加强君主专制,汉、唐、宋、元进行怎样的制度创新?各起了什么作用?君主专制制度演进有什么特点?,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体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自的含义是什 么?选拔的方式,考察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科举制?,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一)地方机构的演变,

2、1.秦朝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汉朝郡国并行制. 原因:_并行,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解决措施:汉景帝:平定_。 汉武帝:实行_。地方无力与中央对抗,最终使郡县制得以确立,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最终形成。 (3)意义:加强了_。,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郡国,七国之乱,推恩令,中央集权,“推恩令” 内容: 结果:,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刘彻,3.唐朝:,背景:唐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藩镇但 政治:享有较大自主权。 经济:控制地方财政。 军事:拥有武装,

3、发展为割据势力。 影响: 发生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节度使(官名),安史之乱,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渔阳鼙(p)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从这里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这一年,安禄山以十五万之众从蓟县南下攻占洛阳,次年取长安,逼李隆基败逃四川,杨玉环马嵬自缢。安史之乱也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马嵬wi坡 郑畋tin 玄宗回马杨妃死, 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 景阳宫井又何人。,安史之乱755-763年 (安禄山与史思明父子),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

4、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4.宋朝,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杯酒释兵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影响,形成“冗官”,“冗兵”, “冗费”的局面,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消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积极), 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原因: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措施,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充

5、实中央禁军,5.元朝:,行省制度,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行省制度加强了_,巩固了_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的开端,影响深远。,5.元朝行省制 (2)机构:中书省:管辖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腹里)。 地方设_,长官由_任命。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边远地区设:_,管理边远_地区。 (3)影响:,(1)目的:为了对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行省,朝廷,宣慰司,少数民族,中央集权,多民族,省制,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二)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对地方的控

6、制逐渐加强. 2.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第一目小结,推恩令,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行省制度,宣慰司,加强,削弱,加强,加强,削弱,加强,开端,沿用,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节度使,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与君权关系,1.秦朝三公九卿制 职权: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作用: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朝议又能减少皇帝决策失误。,“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 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一)历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汉武帝

7、削弱相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2.两汉的内外朝,原因:丞相位高权重,武帝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 组成:重用身边侍从和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内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帝权力。,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下面问题:,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

8、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起到什么作用?,皇帝,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 (执行命令),门下省 (审核政令),相权一分

9、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隋唐:三省六部制,(2).特点,(3).影响,(1).结构,隋唐加强君主专制,思考: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是否等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你能说明理由吗?,它不等同西方民主制。它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下的民主”。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尚书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5.宋朝,(相权一分为三),(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10、(总揽大权),中书门下(又名政事堂)即东府 枢密使即西府 “二府三司使”,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_、_和_,行政权,军权,财权,6 元朝 (1)中书省 行使宰相职能,是最高行政机关 在中央设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一省两院”,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趋势:相权不断削弱,

11、皇权不断加强,第二目小结,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科举制度 (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以加强统治。),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军功爵制 :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春秋战国、秦朝、汉初) 3.察举制:(汉代);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5.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隋唐、宋、明清)。,(二)、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世门第再发展为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渐统一。 (2)选拔方式看:一般都经历了从下至上到从上至下的组织程序,官吏的选拔任免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 (3)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1.世官制:贵

12、族弟子继承祖权。奴隶社会夏商周,血缘世袭,举荐制,(一)、发展历程:,(1)含义: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3)标准: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品行),“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3.察举制,(2)方式:推荐,(4)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指名征聘。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西汉之时,既有征召、也有辟除,二者可以合称“征辟”。东汉也是如此。,汉朝的“察举”和“征辟”制替代了世袭制一个进步。但仍是地方长官的意志和朝廷的意愿,人为因素很

13、大。徇私舞弊,出现的严重问题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出身底层的好人才还是不能被选拔上来。,4.九品中正制,(1)含义: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中央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的大小中正官,察访本州士人,然后按品行、门第等将士人分九等,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品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第。以推荐给朝廷,任用官职。,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2)方式:,(3)标准:,人才品德 和门第高低,中正官评定,(4)影响: 选拔出了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后期看重门第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

14、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后来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之官场之外。,5.科举制,(1)含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两朝兴盛; 晚清1905年废除。,(2)过程 :,(3).方式:,考试,(4).标准:,才学,过程 :隋文帝废除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

15、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宋代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后来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才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5).评价科举制:,积极: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它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