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6693789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林芝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民族团结,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海口一中初中历史组 林芝,高山族、 满族,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布依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背景:我国是由_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_为主体的各民族_、_的格局。 2、提出:在_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在_地区实行_. 3、实行:全国已建立_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意义:对_ 、民族平等、 _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_和_ 。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实行各民族共

2、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_,废除了_,进入_阶段,成为重要牧区。_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_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国_基地。 2、中央提出实施_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新气象。,56,大杂居,汉族,小聚居,少数民族聚居,筹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五,基本国策,基本政治制度,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封建农奴制度,西双版纳,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橡胶,西部大开发,二、突破难点,师生互动,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傣族 开斋节,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回族 火把节,彝族 芦

3、笙节,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苗族 泼水节,黎族,蒙古族,朝鲜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道拉基,舂米谣 ,欣赏少数民族的歌曲,三、收集资料,展示分享,展示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2008年,“3.14”西藏暴力事件,2009年,“7.5”新疆暴力事件,民族团结面临的问题,四、学会思考,知识拓展,藏区僧人自焚,境外敌对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的背后黑手,美国、法国的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多次接见达赖和热比娅等民族分裂势力头目。,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维护民族团结?,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性,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4、 胡锦涛,只要民族团结,一切奇迹都可以发生,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民族团结柱,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英姿焕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谢谢!,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返回,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各少

5、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返回,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唐朝:在新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古代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历史传统: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 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在历史上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经济文化: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 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 宜分离的民族关系,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近代中国,各民族共同面临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海军将领:邓世昌,政治利益: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 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 与共的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