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661941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第卷(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0 题为生物学学科试题,11-18 题为化学学科试题,19-26 题为物理学科试题。 1-18 题每题 2 分,19-26 题每题 3 分)1 (2012随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C 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D 超声波不是声波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103034 专题: 应用题。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气体最慢,同

2、一介质还与温度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波分为超声波和次声波解答: 解:A、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 A 错误;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也与温度有关,故 B 错误;C、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 C 错误;D、声波分为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也是声波,故 D 错误;故选 C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要结合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知识2 (2012随州)有关信息的传播与信号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不动的B 模拟信号比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C 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紫

3、外线D 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红外线;电磁波的传播。103034 专题: 应用题。分析: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根据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特点,以及数字信号的优点来分析此题(3)紫外线的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能杀菌;紫外线能促使维生素 D 的合成(4)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解答: A、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这类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故本选项正确B、数字

4、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具有不失真、抗干扰、能加密、易储存等优点,故本选项错误C、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故本选项错误D、电磁波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故本选项错误故选 A点评: (1)此题涉及到运动和静止性、红外线、电磁波的传播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是中考常见题型(2)分析 A 选项时要注意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进行灵活处理和分析,理解“ 同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 (2012随州)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 雾的形成 B 霜的形成 C 水结成冰 D 露的形成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103034 专题: 应用题。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

5、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 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 A 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 B正确;C、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故 C 错误;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 D 错误;故选 B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4 (2012随州)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元电荷的电量是 1.61019CB 电能表能计量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C 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 220HzD 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考点: 交流电;物理常识;电能表参数的理解与电能的求法。103034 专题: 应用题。分析: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电子所带的电量称为元电荷,即 1.61019C;(2)电能表是测量某用户在某段时间内消耗电能多少的物理量;(3)在家庭电路中,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 50Hz(4)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能产生磁,即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解答: 解:A、我们把电子所带的电量称为元电荷,即 1.61019C,故错误;B、电能表能计量出用电

7、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的仪表,故正确;C、在家庭电路中,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 50Hz,故错误;D、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能产生磁,即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故错误故选 B点评: 该题考查了元电荷的理解、电能表的作用、奥斯特的贡献及家庭电路电流的频率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5 (2012随州)运用物理知识提高安全教育认识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雷雨天气里,不要在高大的树木下避雨B 一旦发生电路起火或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实施灭火或抢救工作C 坐在行驶汽车前排的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是通过减小惯性来保障安全的D 如果乘客站在铁路安全线以内等侯列车,是非常危险的考点: 惯性;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0

8、3034 专题: 应用题。分析: (1)为了防止遭遇雷击,在雷雨天气里,不要在高大的树木下避雨;(2)由于人的身体是导体,所有一旦发生电路起火或触电事故,不能用手去触摸电线,故应先切断电源再实施灭火或抢救工作;(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4)据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汽车快速行驶时,其内侧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其外侧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人要是距离列车太近,外侧的大气压容易把人压向列车,造成危险事故解答: 解:A、为了防止遭遇雷击,在雷雨天气里,不要在高大的树木下避雨,故不符合题意;B、由于人的身体是导体,所有一旦发生电路起火或触电事故,不能用手

9、去触摸电线,故应先切断电源再实施灭火或抢救工作,故不符合题意;C、坐在行驶汽车前排的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对人造成伤害,但不能减小惯性,故符合题意;D、据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汽车快速行驶时,其内侧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其外侧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人要是距离列车太近,外侧的大气压容易把人压向列车,造成危险事故,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评: 该题考查了注意防雷的知识、安全用电的常识、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是一道综合题,难度较大6 (2012随州)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静止B 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C 如果要使一

10、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D 物体不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就一定不改变考点: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的概念。103034 专题: 应用题。分析: (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体现在速度大小及方向的变化;(2)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不一定接触(如:磁铁吸引铁钉) ;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就有力的作用解答: 解:A、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错误;B、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也可能发生力的作用,如不接触的磁铁吸引铁钉;故 B 错误;

11、C、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 C 错误;D、物体不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就一定不改变;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故 D 正确;故选 D点评: 明确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在不同受力情况下所处的运动状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7 (2009威海)两定值电阻甲、乙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如图所示现在将甲和乙串联后接在电压为 3V 的电源两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的电阻值大于乙的电阻值B 甲的电压大于乙的电压C 甲消耗的电功率大于乙消耗的电功率D 甲的电流等于乙的电流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电功率的计算。103034 专题:

12、 信息给予题;图析法。分析: 根据 UI 图象提供的信息,可求 R甲 和 R 乙 ,因为两电阻串联,所以可以得出电压、电流和电功率的关系解答: 解:方法一:由图知:两电阻串联 ,I 甲 =I 乙 ;方法二:由图知当电压等于 2V 时,I 乙 I 甲 ,所以,R 乙 R 甲 ,当两电阻串联时,I 甲 =I 乙 ;根据公式 U=IR 和 P=I2R 可知 U 甲 U 乙 ,P 甲 P 乙 ,故选 D点评: UI 图象提供的信息:求电阻; 比较两电阻大小(利用控制变量法,当电压相同时,电流大的电阻小) ;当两电阻串联时,除电流相等外,8 (2012随州)如图所示,在盛有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木块

13、 A,在木块的下方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体积与之相同的金属块 B,金属块 B 浸没在液体内,而木块漂浮在液面上,液面正好与容器口相齐某瞬间细线突然断开,待稳定后液面下降了 h1;然后取出金属块B,液面又下降了 h2;最后取出木块 A,液面又下降了 h3由此可判断 A 与 B 的密度比为()A h3:(h 1+h2) B h1:(h 2+h3) C (h2h1): h3D (h2h3): h1考点: 液体的压强的计算;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103034 专题: 推理法。分析: 当细线断开后,木块受到的浮力减小,减小的浮力等于金属块 B 的重力与金属块 B所受浮力之差;根据此关系列出等式;木

14、块在水中最后漂浮,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根据此关系列出等式,二式相比较即可 h2 得出结论解答: 解:细线断开后,木块减小的浮力 F浮 1= 水 gV 排 1= 水 gSh1=GB 水 gSh2=BVg水 gSh2;所以 BVg= 水 gSh1+ 水 gSh2;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F 浮 2=GA= 水 gSh3=AVg;所以 = = ;故选 A点评: 本题考查物体密度的大小比较,关键是对 AB 进行受力分析,找出 AB 所受浮力与液面降低的关系,这是本题的难点二、第卷(共 19 题。27-37 题为物理学科试题、38-43 题为化学学科试题、44-45 题为生物

15、学学科试题。 )9 (2012随州)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实(填“实” 或“ 虚”)像,在投影仪中成 倒立(填“正立”或“ 倒立”)的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正立的放大(填“放大 ”或“缩小” )的像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103034 专题: 应用题。分析: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解答: 解: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制成的投影仪是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

16、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制成的故答案为:实;倒立;放大点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是比较基础性的习题利用凸透镜制成的设备: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摄像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将每种设备与凸透镜成像的具体情况对应起来是解决这种类型的关键10 (2012随州)某快速热水壶上标有“220V,1000W”的字样,它表明该热水壶在额定电压 220V 下工作时,功率为 1000W,小明用该水壶盛水至 1L 刻度线处,若水的比热容为C 水 =4.2103J/(kg ) ,水的初温为 20,若在 1 标准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