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6532275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PPT 页数:176 大小:6.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1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内容:,镇域发展目标论证,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镇域用地及空间协调规划,小城镇生态规划与空间管制,镇域专项规划, 要求:,掌握镇域发展目标体系;掌握镇村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熟悉工业园区规划的原则和用地布局;掌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镇域各专项规划的内容和要求。,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一、含义及组成,镇域发展目标是指在县域发展战略和小城镇规划中所拟订的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1 含义,2、目标体系 1)总体目标:对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总结,如:1983年广东省确定未来20年的战略目标: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所谓基本

2、实现现代化,就是全省 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精神文明 的水平更高。,2)具体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二、镇域发展目标拟定,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1 经济发展目标,1)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多模型与多方案结合的方法,根据规划时段要求,并与当地五年计划相衔接。,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 主要指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GDP、GNP,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2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内容是在合理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基础上,预测各规划时段内人口总量、人口构成,制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即城镇化

3、水平,拟定生活质量和科教文卫各项指标。,1)人口总量指标:人口发展规模 2)人口构成指标:城乡人口比例、人口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 3)生活水平指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食物消费量、人均寿命、每万人平均医生数量、婴儿成活率等 4)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普及教育程度,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每万人拥有各类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 5)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根据有关环境标准和当地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居民生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规划期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镇域环境目标。提出城域内不同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应达到的指标、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污染的防护、治理

4、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各项指标。,3 生态环境目标,小城镇主要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1、测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描述; 镇区常住人口/镇域总人口100%,1)联合国法 这是联合国用来定期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时常用的方法。它是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保持不变,则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2、预测,预测某年城镇化水平,例: 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市镇人口比重为20.6%,1990年为26.3%,预测2010年城镇化水平? 用联合国法求得19821990年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率差为0.03939 预测20

5、10年为43%,2)单因素法,(1)城镇人口比重指标,(2)城镇用地比重指标,即以某一区域内的城镇建成区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3)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法,式中a,b可利用足够长年份的xy 的实际资料,通过回归求得。,(4)时间趋势外推法,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滨城区单寺乡总体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环境意识和现代化意识,推动城镇两个文明建设。, 城镇发展总目标,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1、全乡总人口 .18万人 2、城镇化水平 60% 3、社会总产值 26亿元 4、劳动力文化指数 8年 5、万人科技人员含量 200人 6、人民生活水平 富裕型,

6、 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指标,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 城镇建设目标,将单寺乡建设成为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高效率管理服务、高水平基础设施、高标准生活环境的现代化小城镇。,城镇建设总目标,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城镇建设主要指标,、城镇人口 1.91万人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 119.10平方米/人 、人均居住面积 30平方米/人 、人均公共绿地 7.59平方米/人 、人均道路广场面积 19.35平方米/人 、人均生活综合用水 200升/日,、集中供热普及率 80% 、电话普及率 60部/百人 、大气环境质量 S O 2 日平均浓度 0.02mg/m3 TSP (总悬浮颗粒物)日平均浓度 0.15m

7、g/m3 10、人均生活用电标准 1000KWH/年 11、污水处理率 90%,4.1 镇域发展目标论证,4.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基本概念,1 居民点体系:一定区域内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居民点群体网络。,2 县域城镇体系: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3 镇域镇村体系 : 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基本内容,等级规模结构 等级职能结构 空间结构,镇村体系一般由县城镇、中心镇、一般

8、镇、中心村、基层村五个层次组成。,1) 基层村,含义:,基层村是一个或几个村民小组的聚居点,是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的最基本单位。,一、等级规模结构,1、结构层次,等级 规模,现代家庭副业仅指采集、狩猎、零散的缝纫、刺绣、编织等手工业。,4.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设有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人口规模从数十人到几百人,全国平均规模185人(2005年)(2574295个)。,特点:,2) 中心村,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办事机构的所在村庄。村庄规模大时分设有几个村民委员会。,含义:,4.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心村是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工副业生产活动的基地。设有农民日常生活必须的福利

9、设施,如小学、卫生所、代销店等为本村和附近所属的基层村服务。,特点:,人口:846人;数量:562851个,4.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3)乡镇(集镇)镇区,乡镇是县辖的一个基层政权组织(镇或乡)所辖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联系着附近若干个中心村和基层村。,含义:,特点:,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福利、商业服务设施;是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4.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一般镇:,中心镇:,多数是乡政府所在地,这类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范围主要涉及在本乡(镇)行政区域内,人口规模平均为2500人左右。

10、,一般是建制镇政府所在地,指经济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一个乡(镇)所辖的行政区域,是几个乡镇的中心。从规模上看,中心镇的规模较大,平均在8300人左右,多者可达万人以上。,分类,4)县城镇:,县政府所在地,是县城行政、经济、文化服务中心。,322 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 镇规划标准,2、规模结构,小城镇规划规模分级,2、迁村并点规划应考虑的因素,(1)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一般以耕作距离作为衡量村庄与耕地之间是否适应的一项数据指标。耕作距离亦称耕作半径,是指从村镇到耕作地尽头的距离。 在南方以水稻或棉花

11、为主的地区,耕作半径一般可定为0.81.2km;北方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的地区,耕作半径可定为1.52.0km。 耕作半径应以时间距离来衡量,国外常以3040min为最高限。,(2)要考虑村庄的交通条件 靠近公路干线、河流、车站、码头的村庄一般都有发展前途,对一些交通闭塞的村庄,切不可任意扩大其规模,或维持现状,或淘汰。 考虑交通条件时,应考虑远景发展。,(3)村庄基础,优先发展人口多,经济基础好,设施完善的村庄。,(4)村镇的分布要均衡,(5)考虑建设条件的可能,(6)村镇的布点要因地制宜,慎重对待迁村并点问题,目前情况分析,当前急需解决迁村并点的是那些规模过小、生活极为不便的村庄,或

12、因兴修水利工程、矿产资源开发、受自然灾害威胁而需要搬迁的村镇,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意愿是能否实现迁村并点的主要因素。,村庄撤并应根据乡(镇)域规划,本着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交通便捷的村并交通不便的村、合并临近村的原则,因地制宜撤并村庄,3、中心镇的选择,1)中心镇建设的重要性,(1)缺少中心镇 (2)中心镇分布不合理,妨碍村镇经济发展 (3)大城市周围需要一批中心镇,以河北省为例,全省714个建制镇,每个镇区平均0.5万人,且大都规模相近,分不开层次。,一些中心镇,由于不符合交通和社会经济规律,多年停滞发展,甚至萎缩,使其失去了推动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发展中心镇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有效

13、途径。,2)中心镇的选择,(1)中心地理论、引力流理论和交通区位对中心镇的影响。,中心镇是县(市)域一定片区的中心,要能带动周围几个乡镇的发展;中心镇应在其上一级引力流的主方向上,同等条件下,要选交通区位好的镇作为中心镇。,(2)经济有一定基础或是具有较明显的发展潜力,财政收入(0.4);人均纯收入(0.2);社会总产值(0.1);第三产业产值(0.1);工业产值(0.05);农业产值(0.05);生产性建设投资(0.1),(3)镇区人口相对较多; (4)市政设施相对较完善,对于,有特殊发展条件的城镇,可直接列为中心镇,例如旅游基地镇、矿产资源开发基地镇、传统大型交易市场所在镇及大型教育、会议

14、、工业、交通中心镇。,二、等级职能结构,小城镇职能可划分为综合性小城镇、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小城镇和特殊职能的小城镇三种类型。,县城和中心镇一般多为综合型小城镇。从单一职能型向综合型转化将是小城镇职能演变的趋势。,三、空间结构,1、含义: 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均衡增长:纳克斯为代表 不均衡增长:赫希曼为代表,1)增长极核理论,核心: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影响,2、基础理论,佩鲁:纯经济概念,增长极核是否存在决定有无发动型工业,即所谓能带

15、动城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布代维尔概念转化,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2)点轴渐扩散理论,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镇 轴: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3)圈层结构理论,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与频繁联系的郊区。 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内涵:,三圈层: 内圈层:城市核心建成区 中间圈层:城市边缘

16、区,城乡结合部 外圈层: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一般在该区都有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4)核心边缘理论,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系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3、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 1)城镇体系,总体框架构思从长远来看是“点线圈区(带)”相结合,“点”确定区域增长极核城镇,一级发展轴线:以区域内最重要的国道、高等级公路、铁路、重要的内河航道等为轴线。,二级发展轴线多以省道、一二级公路、内河航道等为轴线。,三级发展轴线大多是县域内城镇发展轴线,主要以二级公路为轴线。,“线”指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线。,“圈”指中心城市圈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副中心城市圈,“区(带)”指城镇密集区(带)。,大城市圈的范围一般以城区中心到外围1小时左右的单程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