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621497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二、明确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确定所给现代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要求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

2、与理相通处。 5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 , “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

3、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 ,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

4、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语词、定重点 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

5、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 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 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

6、,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五、多联想,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写给出题人,写给阅卷老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 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阅,所以在 六、解题示例 抒情散文 借景抒情 主旨:景之特点与人之情感相通处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

7、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

8、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

9、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

10、,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

11、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 江南的冬景 ,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 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 ,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

12、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 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 ,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

13、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 “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 “这一个” ,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B抓语词,定特点。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

14、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 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 乡村;时间 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 “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 ,说明关于“境界” ,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 , “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

15、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1)这是采用了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 “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不超过25个字)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