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619181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 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结业考试试题(卷)语 文(必修 2人教版)注意事项:1.本试题除第卷(选择题)、第卷(非选择题)外,另增设附加题 20分。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模块修习学分。2. 第卷 16 页,第卷第 7页,附加题第 8 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第卷 17 题,第卷 1516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4.答非选择题(第卷 714 题,第卷 1718 题,附加

2、题)时,须用 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 阅读题(51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广义上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茶的人文科学内容。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多达上千种。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有的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茶叶开始由四川向全

3、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茶叶的科学知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品质、种类、采制方法、烹茶技术和饮用的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茶叶的产地。此书开我国茶书的先河,后来出现的茶书多达一百多种。“茶”字在陆羽之前有多种写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陆羽统一写作“茶”,建立了“五茶归一”的功劳。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

4、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日本的茶道精神“和、静、清、寂”由此而来。被称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于宋代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于日本各地,并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并行的局面。原有的八大茶区进一步扩大,饮茶的方法也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宋代还出现了著名的五大瓷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种茶具应有尽有。饮茶讲究用水,要“清、轻、甘、洁”。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扬子江南零水等。茶与文人的关系密切,许

5、多文人写过茶诗。如唐代卢仝写过著名的茶歌,宋代苏轼善于斗茶。陆游一生爱茶,写了大量的茶诗,被称为“茶诗状元”。郑板桥写茶联最多。茶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许多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饮茶中包含人生哲理,比如“大理三道茶”,第一杯苦涩,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意喻中年过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代表老年细味人生。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加普及,茶馆遍天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20 世纪 80 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现代茶艺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基本程序有:“群鹤沐浴、请君入瓮、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汤色、闻香通灵、三啜甘露、赞许回报。”1990

6、 年 10 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即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七届。各地还有自己的茶文化节。茶博物馆也越来越多。(摘编自张羽新文化源流例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而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其后者。B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在当时荼与茶是一回事,荼就是茶,茶也就是荼。C茶叶的生产远在茶文化萌芽期之前,就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宋代,达到鼎盛时期。D随着茶的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唐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7、茶经,它的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陆羽的茶经开我国茶书之先河,其贡献远非首创,还在于其阐述之系统,记载之全面,介绍之详尽。B唐代诗僧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等,是日本的茶道精神的由来。C荣西禅师被称为“日本茶祖”,他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日本各地,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D有“茶诗状元”之称的陆游一生爱茶,是茶与文人关系密切的代表,在古代就连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宋代,饮茶的方法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饮茶的器具也推陈出新,瓷窑生产的各种茶具应有尽

8、有。B饮茶讲究用水,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等,这些泉水无不“清、轻、甘、洁”。C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与“群鹤沐浴、请君入瓮”等泡茶的基本程序相比,茶的来源、种类及品质则无足轻重。D1990 年以来,杭州连续召开了七届的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各地自己举办的茶文化节也不断涌现,可以说茶文化方兴未艾。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3 分)游褒禅山记(节选)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

9、,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10、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屋舍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穷尽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

11、同的一项是(3 分)A其孰能讥之乎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举匏樽以相属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夫人之相与D不出,火且尽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移步换景,结构紧凑。全文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B因事说理,以小见大。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C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略写褒禅山概况,其中却详记仆碑文字;详写记游华山洞经过,却又略写前洞。游华山洞心得详,借仆碑抒发感慨略。

12、D主旨明确,阐述充分。本文以游洞为喻,以 “深思慎取”为中心,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2)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7 分)饮酒(其十四)陶渊明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 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 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注】班荆:班,摊开;荆,荆条,班荆即铺荆于地。悠悠:指一般趋名逐利之徒。8诗中是怎样描写朋友们的醉态的?这样叙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3、)9“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中的“深味”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诗经氓)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6 分)光阴陆蠡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末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

14、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是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试想分辨它是什么树叶?梧桐的,枫树的,还是樗栎的?但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张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

15、形的字:“秋。”“秋!”我微喟一声。“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光阴。”这两个平声的没有低昂的字眼,在我的耳边震响。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同时我也想起了两个惜阴的人。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家门前的禾场上排列着一行行的谷簟,在阳光下曝晒着田里新收割来的谷粒。芙蓉花盛开着。我坐在它的荫下,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竹箩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