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614038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含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 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 关于

2、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 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 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7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8 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9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0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1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2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

3、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

4、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1、物质定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

5、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 物质世界 是联系的,发展的, 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 时间 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 不仅自 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 现 代 意 义 :马克思主 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

6、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 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 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 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3、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形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

7、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 ,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4、运动与静止: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实物的根本性质未变样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

8、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 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一、物质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 、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类型:一、物质

9、生产实践。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二、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三、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在这三种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主导作用。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然后,实践集中

10、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9、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观点“协调

11、发展”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实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方法论意义: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10、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12、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1、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

13、事物发展的动力。12、普遍性与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 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

14、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13、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14、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质量互变: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

15、解决。 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15、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等。关系: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表现为: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

16、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16、规律及其特点。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三、稳定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1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1、概念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2、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