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605774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顾锡凯师:我们以前学过好多古诗,谁能说出几首诗的名字?生:梦江南 春晓 夜雨寄北 静夜思 师:谁能给大家背一首?(众生纷纷举手)生:我给大家背的是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师:这首诗很有气势,那位女生再给大家背一首?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师:一个刘邦的大风歌 ,一个李清照的绝句 ,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但是我们今天不学古诗,我们今天来学一首现代诗,当代诗人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快速浏览大屏幕上本课的学习目标师: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1

2、955 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 ,此后的 25 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 “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本诗创作于 1970 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师:请看大屏幕上悬崖边的树的图片,看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这幅图片很逼真,让我们对悬崖边的树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生 2:看了这棵树后,我真为这棵树担心,担心它掉下悬崖去生 3:我认为这棵树是即将展翅

3、飞翔师:后两位同学的感受其实就是诗中的“它即将倾跌进深谷中,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 (师把这两句写在黑板上)这一句也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师:同学们先自己把诗读一读,了解一下诗的内容,试着把诗的节拍划一划,看一看那些地方该重读,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读,教师下去指导)生 1:孤独、寂寞生 2:倔强、乐观生 3:自信、沉闷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读的时候就应该把作者的苦难、乐观、自信读出来师:下面先让男同学读,女同学注意听(教师出示本诗节奏、重音)师:女同学再读,男同学注意听。听完后咱们互评一下(女生读)师:男生读的好,还是女生读的好?生:男生!女生!(争的很激烈)师:男女生谁能谈一下理由? 生

4、 1(女):男生声音小读得太慢 .生 2(男):你们女生多,我们男生少,所以比较起来,我们声音是小了点。这首诗你们读得太快了。这首诗就该读的慢点。生:(男生)对(继续争论)师:咱们男女生读得各有优点,男生把诗人那种遭受苦难的沧桑感读出来了,而女生则把诗人的那种乐观、自信读出来了。老师给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后咱们男女生合读一遍怎么样?(教师给男女生划分任务)生:好!师:读的不错,男女生发挥各自的特长把诗的感情把握的很到位。咱们全班同学再合读一遍,再体会一下诗的感情,好不好?生:好!师:通过刚才的读我们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下面同学们再读,读的过程中,看一看哪些地方不理解。这些疑问如果在小组

5、计论中还不能解决。可以把它们提上来。然后我们共同解决(生读讨论) 。师:有哪些疑问?生 1:诗的最后一句“它们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 ,两者不矛盾吗?生 2:奇异的风究竟是什么风?生 3:风并没有形状,作者为什么说,它的弯曲的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集中到黑板上)师: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这些问题(老师加入同学们的讨论)生 1:倾跌和展翅飞翔说明这棵树动摇不定,一会儿想跳下去,一会儿想活下去。生 2:不对!由第二节中可以看出这棵树虽孤独、寂寞但它非常乐观、倔强。师:说得不错,大家想一想这棵树自己会倾跌进深谷里、会展翅飞翔吗?似乎,又像说明了什么?生:树自己不会,又像可以看出这是作

6、者想像的,树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师:这不但是一种想像,更是一种奇想,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生:奇异的风是指龙卷风,因为只有龙卷风才不这样的威力(众生大笑) 。师:这位同学是从自然界中的风分析的,联系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风又指什么呢?生:社会之风。师:嗯,应该是特指时代的各种政治运动。我们再看第三个问题,怎样理解“风的形状”这一句。生:老师,我知道,这一句说明风刮的次数之多。所以,它的身体才弯曲了,实际上是指作者饱经忧患,它是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师:老师再补充一下,弯曲的身体体现着时代风云所加给树的命运,树的形象就是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师:老师再给大家出一个问题,树代表了什么形象?生

7、 1:压迫者形象。生 2:乐观者形象。生 3:倔强者形象。师:它更是坚强不屈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师:第二次读,我们解决了这首诗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下边再读这首诗。说一下你欣赏的地方或谈一下你学这首诗后的感受生 1: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很好。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生 2:本诗最后两句,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这句给我印象很深,我认为这句写得非常好。生 3:读了悬崖边的树这首诗,我想了很多。首先想到的是诗中的那棵树,那棵树在非常残酷的条件下仍然十分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信心,顽强地活下去。由树,我又想到了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有的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有的则生

8、活在悬崖边,我们应该明白:无论生在哪儿,都应该站稳脚跟,努力地生活。这样才能为自己找到一块立脚石师:是啊!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有时也会像这棵树一样走到悬崖边。刚才,有的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其它同学怎么做呢?下边我们来共同欣赏郑智化的水手再思考一下这一问题(放水手 。师生随唱)师:愿我们在遭遇风的时候,像这首歌里唱的那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是呀,梦在希望在!好,下课!后记:这堂诗歌课,教学效果还不错。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一) 、多媒体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如:悬崖边的树图片的展示,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二) 、

9、读贯穿始终 一读了解内容 二读解决疑难 三读谈感受、认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课快结束时,观看 FLASH水手其中优美的动画设计、水手的不屈歌声再次冲击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强化了学习这首诗的感受,同学们感情投入的伴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本课也有些做的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师配乐朗诵过程中音乐过大,影响了朗诵效果。对于有些学生的回答,老师缺乏规范。如,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有的同学回答该“沉闷”老师没有及时的纠正。说教材 一 我遥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当代诗歌,作者是上世纪40 年代“七月诗派”的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曾卓。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诗歌教

10、学是一个重要的模块。诗歌创作一直是我国文学殿堂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人在继承传统的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借鉴外国诗歌创作的笔法,开创了中国的新诗创作,取得新的成就,现代诗坛涌现出来的“七月诗派”以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现实的郁愤色调为我国的现代诗坛留下大量清新隽永的诗歌,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此类诗作进行探究式的品读,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学习和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养成健全、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 本诗叙事,抒情,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表现了他怀念童年,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复杂感情。学习本诗对于我们体会诗歌“言志”的真谛和理解诗人在特殊的年代发自心底的呼声,品味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丽有

11、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诵读全诗。 2 鉴赏本文不加雕饰,语言朴素的写作技法。 3 品味作者在叙述、抒情中蕴涵的真切情感。 说教法 一 教法 诗人从小爱好文学和诗歌,读过戴望舒、何其芳、臧克家等人的诗作,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开始发表诗作,受到艾青诗歌的影响 ,陆续结识邹荻帆、鲁黎等“七月派”诗人,1955 年被错划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被监禁两年,文革开始后再次受到不公正待遇。然而,在劫难中,诗人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念,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写下悬崖边的树一诗。我遥望写作于 1981 年 3 月,诗人被“平反”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近 60 岁

12、,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下这首诗。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诗人 14 岁时创作的生活(生活像一只小船 航行在漫长的黑河 没有桨也没有舵 命运贴着大的漩涡)诗歌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本篇作者需要必要的介绍,主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本诗的前提,便于品读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感情。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 重 、难点及解决过程 1)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2) “遥望”的时间是什么?两个“遥望”有何不同? 3)诗句“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怎样理解 过程:朗诵正音 朗诵是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诵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诗人为何要“遥望”?“遥望”的时间是什么?两个“遥望”有何不同?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诗的语言特色 明确:朴素自然 四 延伸讨论:用怎样的心态对待生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年轻时对生活的憧憬,经历人生的风雨后如何回望走过的道路 板书 遥望 60 岁 年轻 迷茫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