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6605765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课 再塑生命的人远襄镇一中 高素萍【学习目标】1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2理解莎莉文老师的精神境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重点难点】1、体味 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2、区分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意思及作者感情【课时安排】 1 课时【课前预习】1、 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觅食( ) 譬如( ) 小憩( ) 遨游( ) 繁衍( ) 迁徙( ) 感慨( ) 搓捻( ) 怦怦( )浸满( ) 花团锦簇( )2、解释下列词语的

2、意思。混为一谈: 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3、用心阅读课文内容,想一想, “再塑生命的人”在文中指的是谁?她“再塑”了谁的生命?你是如何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的?_【课堂导学】一、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步骤:先独立思考和作答,后小组讨论,统一看法)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2、读了本文,你认为莎利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为什么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4、你认为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5、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了到哪些启示?_二、品位语言细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

3、喜欢的或者对你影响最大的语句,在文中写上旁批。三、拓展延伸1、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 。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_2、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品格所感动。请结合生活实际完成:(1)知识使整个世界在海伦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知识使你得到了什么?_(2)从小到大我们认识了许多老师,哪些老师的教育方法给你留下了深

4、刻的印象,举例谈谈。 (提示:写在日记本中)【拓展阅读】老师! 老师! 阎连科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生于上世纪的 20 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 1949 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

5、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 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

6、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 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

7、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 ,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o di,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

8、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选自读者2015.10 有删改

9、)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_2、 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_ 3、结合文章,理解第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_ 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_5、作者说,就是觉得 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_答案【课前预习】1、觅食(m) 譬如(p) 小憩(q) 遨游(o) 繁衍(yn)迁徙(x) 感慨(ki) 搓捻(cu nin) 怦怦(png)浸满(jn) 花团锦簇(c)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做同样的事物谈论。不求甚解:多指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