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99239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杜甫,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秋兴 登高,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甫一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涉。李白是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人间的歌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

2、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一、介绍作者,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

3、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 读书壮游时期,二 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 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4、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四 漂泊西南时期,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

5、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要求工对,律诗发源于南朝,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每首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局)。,(1)字数、句数有规定。(2)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凡偶句必押韵(首句可不押)。(3)每句平仄有规定,特别是二、四、六字。(4)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对仗,颈联对仗,尾联,诗义(内容主旨),诗技(笔法技巧),诗情(情怀感染),了解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

6、(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所作的。,杜甫草堂,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

7、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一、知人论世,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六、课文讲解,触景伤情,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萧瑟 凄凉雄浑 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

8、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

9、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孤帆一系,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

10、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登 高,杜 甫,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君子登高必赋 孔子,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

11、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

12、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胸襟:豁达、坦荡、开阔,飞鸟 孤独无依,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落木落叶飘零,人也到生命的晚秋,迟暮之年。,移情入境,体悟感情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

13、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移情入境,体悟感情,颈联哪些字眼抒情?试品读赏析。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小 结,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共同点:,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

14、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不同点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方法总结,意象分析,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

15、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移情入境,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 (其三),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王昭君,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