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98203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2012 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选择题2012南京 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012鸡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A蓝田人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2012聊城 “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2012烟台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兵

2、马俑 司母戊鼎 彩陶 四羊方尊A. B. C. D.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2012四川内江我们要参观下列青铜器,离我市距离最近的是A B C D2012湘潭 右图文物反映了商代青铜制造业的精湛工艺,它出土于A、澧县彭头山 B、龙山里耶C、 长 沙 宁 乡 D、长沙马王堆2012株洲 四 羊方尊,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它是 在湖南哪个地方出土的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A茶陵 B醴陵 C攸县 D宁乡2012盐

3、城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引 发广泛关注。右图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陶制炊具,它距今约有A一百七十万年 B六七千年 C四千多年 D两千多年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 AAAA 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2012湖南怀化竹篾垫子是迄今为止我国已知的最 早竹工艺品,它的出土地高庙遗址位于怀化市A沅陵县 B洪江市 C溆浦县 D辰溪县2012汕头 中国银行行徽(下图 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

4、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 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图 1 中行行徽 图 2 古钱币2012广东 中国银行行徽(图 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 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012浙江 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 B C D2012成都 图 1 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图中方框空白处应为A.“半两”钱B.刀形币C.铲形币 ww w. Xk b1.co mD.“五铢钱” 2012滨州 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

5、,这位图 1 中行行徽 图 2 古钱币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A B C D2012毕节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2012山东泰安后人写诗“始知事太守,伯禹亦不如” ,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A发明了望、闻、问、 切“ 四诊法” B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C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进行了变法,

6、推动了历史前进2012山东临沂2012 年大运河(右图)保护和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于 3 月 29 日在江苏开幕。会议指出:目前,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文物局也将其作为近期中心任务。这里的“大运河”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2012山东泰安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2012福州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大运河20

7、12鸡西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在赞颂隋朝大运河,它的中心是 A江都 B涿郡 C余杭 D洛阳2012重庆 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2012扬州 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2012浙江 唐朝时,衢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 济渠永济渠 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2012四川宜宾能够佐证

8、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发展情况的有新 课 标第 一 网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 A. B. C. D.2012绵阳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A、司母戊鼎B、“汉并天下”瓦当C、筒车 D、清明上河图(局部)2012浙江富阳唐朝时发明的筒车,主要优势体现在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可用于排涝 D提高了耕作技术2012随州 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情节违背史实的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C唐太宗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贸易D乾隆帝隆重招待回归祖国

9、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2012江苏省连云港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人口南迁 民族交往 大运河贯通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ABCD2012黔东南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2012山东泰安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2012广西贵港右图所示的农具发明于A秦朝B宋朝C元朝D清朝2012恩施自治州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重心B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了宣政院管

10、理海外贸易C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南宋的都城东京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ww w .xk b1. co m2012常德 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2012福州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A汉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2012贵州六盘水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长江流域,下列描述中能反映这一现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 资源全部免费象的是 X kb 1.c om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 80%来自淮河以南

11、地区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苏湖熟,天下足”“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A B C D2012苏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其中不正确的是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新课 标第 一 网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 济 交流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2012黄冈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2012兰州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最终完成是在A南北朝时期 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 D南宋时期2012盐城 “朝廷实仰东南财富 ”;“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2012东营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D清明上河图2012潜江、仙桃、天门、江汉油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