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15339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6.27CN102515339A*CN102515339A*(21)申请号 201110341362.3(22)申请日 2011.11.02C02F 3/00(2006.01)A23K 1/18(2006.01)A23K 1/10(2006.01)(71)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地址 51038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芳村西塱兴渔路1号(72)发明人谢骏 王海英 余德光 王广军龚望宝 郁二蒙 李志斐(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代理人谭英强(54) 发明名称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抽取养殖水到培养单元中;2)外加碳源或/和氮源到培养单元中,使得水体中碳的总含量为5.5~45mg/L,氮的总含量为0.55~2.25mg/L,碳氮比为10~20:1;3)将养殖鱼放养到培养单元内,放养密度为5~30kg/m3;4)待培养单元内水体总固体悬浮物(TSS)达到100mg/L~500mg/L时,收集絮团即可。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培养得到的生物絮团营养组成合理,既能够作为水生动物的饵料,且方法简单,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1/1页21.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抽取养殖水到培养单元中;2)外加碳源或/和氮源到培养单元中,使得水体中碳的总含量为5.5~45 mg/L,氮的总含量为0.55~2.25 mg/L,碳氮比为10~20:1;3)将养殖鱼放养到培养单元内,放养密度为5~30kg/m3;4)待培养单元内水体总固体悬浮物(TSS)达到100mg/L~500mg/L时,收集絮团即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养殖水为杂食性鱼类的养殖水,其水体总悬浮物(TSS)≥50mg/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碳源由糖浆、小麦粉、淀粉、葡萄糖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氮源由有机氮、无机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养殖鱼为杂食性鱼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杂食性鱼类为草鱼、鲫鱼、罗非鱼、鲤鱼、鲻鱼等中任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培养单元内水体要充分曝气,水体溶解氧维持在5 ~8mg/L,pH值维持在6~8,温度维持在20℃以上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15339 A1/5页3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背景技术[0002] 生物絮团技术基于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方法(AST, activated suspension technique),是微生物的无机氮同化过程,将氨氮等转化成细菌物质,是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废水中应用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生物絮团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具有高效、生态安全、易降解和无二次污染等独特效果,无论在给水处理中还是在废水处理中均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环境工程、化学化工、冶金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关注。
[0003] 近年来生物絮团技术在生物领域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水产行业上的应用,它的出现源自它不仅能够实现水体氨氮的快速转换,起到稳定水质的作用,同时能够作为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摄食的一种高蛋白饵料,降低饲料成本当前,在水产养殖活动中,养殖鱼类仅能消化吸收投喂饵料中20%-25%的蛋白质,剩余的以氨氮、残饵和粪便的形式存在于养殖水环境中对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及残饵和粪便,一种处理方法是进行换水,这样会消耗大量水资源据估算,养殖1kg的对虾要消耗20m3的清洁水源,养殖1kg的鱼大约要消耗2-10m3的清洁水源;第二种方法是将养殖用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即循环水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节约用水,但成本较高,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如今,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既降低了饵料成本,又解决了养殖过程中的水质问题[0004] 尽管80年代初生物絮团技术(BFT)工业性生产的概念就提出来了,但至今这个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这是由于:通过生物共聚技术培养水产动物所需饵料的过程是个复杂、动态的进程,不仅需要水环境中的消费者(水生动物)、生产者(浮游动植物)及分解者(微生物)的同时参与,且整个进程是个阶段变化并逐步完善的体系。
因此,如何优化生物絮团的培养条件,得到满足水生动物营养需求的饵料,仍是一个研究热点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0006]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抽取养殖水到培养单元中;2)外加碳源或/和氮源到培养单元中,使得水体中碳的总含量为5.5~45 mg/L,氮的总含量为0.55~2.25 mg/L,碳氮比为10~20:1;3)将养殖鱼放养到培养单元内,放养密度为5~30kg/m3;说 明 书CN 102515339 A2/5页44)待培养单元内水体总固体悬浮物(TSS)达到100mg/L~500mg/L时,收集絮团即可[0007] 优选的,步骤1)所述养殖水为杂食性鱼类的养殖水,其水体总悬浮物(TSS)≥50mg/L[0008] 优选的,步骤2)所述碳源由糖浆、小麦粉、淀粉、葡萄糖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0009] 优选的,步骤2)所述氮源由有机氮、无机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0010] 优选的,步骤3)所述养殖鱼为杂食性鱼类[0011] 优选的,所述杂食性鱼类为草鱼、鲫鱼、罗非鱼、鲤鱼、鲻鱼等中的任一种。
[0012] 优选的,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培养单元内水体要充分曝气,水体溶解氧维持在5 ~8mg/L,pH值维持在6~8,温度维持在20℃以上[0013] 本发明的培养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外加碳源或/和氮源到培养单元中,使得水体中碳的总含量为5.5~45 mg/L,氮的总含量为0.55~2.25 mg/L,碳氮比为10~20:1,能够有效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所得到的生物絮团营养组成合理,既能够作为水生动物的天然饵料,也可以与其他饲料配合使用;2)通过在培养单元中充氧曝气,提高水体的混合强度,从而增大了生物絮凝成团频率且保持悬浮此外,鱼体代谢的粪便,亦可以作为培养水体中的氮源,应用该发明,将养殖水体中的氮,转化可被水产动物利用的菌体蛋白,实现蛋白质的重复利用[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培养得到的生物絮团主要由浮游动植物、微生物等组成,在水体絮凝悬浮成团,直径约0.1~1mm,絮团营养组成合理,可用作水生动物的饵料,且方法简单,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2)本发明的生物絮团培养方法可以高效地将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氮转化为水产养殖对象可以摄食的絮凝体,从而改善了水质,絮团收集后的水体,经过初步沉淀处理,可泵到鱼塘或虾塘中加以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养殖水的净化成本,减轻养殖对环境的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0015] 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抽取养殖水到培养单元中;2)外加碳源或/和氮源到培养单元中,使得水体中碳的总含量为5.5~45 mg/L,氮的总含量为0.55~2.25 mg/L,碳氮比为10~20:1;3)将养殖鱼放养到培养单元内,放养密度为5~30kg/m3;4)待培养单元内水体总固体悬浮物(TSS)达到100mg/L~500mg/L时,收集絮团即可[0016] 优选的,步骤1)所述养殖水为杂食性鱼类的养殖水,其水体总悬浮物(TSS)≥50mg/L[0017] 优选的,步骤2)所述碳源由糖浆、小麦粉、淀粉、葡萄糖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0018] 优选的,步骤2)所述氮源由有机氮、无机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0019] 优选的,步骤3)所述养殖鱼为杂食性鱼类[0020] 优选的,所述杂食性鱼类为草鱼、鲫鱼、罗非鱼、鲤鱼、鲻鱼等中的任一种[0021] 优选的,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培养单元内水体要充分曝气,水体溶解氧维持在5 说 明 书CN 102515339 A3/5页5~8mg/L,pH值维持在6~8,温度维持在20℃以上[0022]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中的“%”均指质量百分比[0023] 实施例1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抽取草鱼鱼塘养殖后期的养殖水(水体总悬浮物(TSS)≥50mg/L)到5×2×1规格的PVC桶中;2)测定水体内的总氮浓度为1.5mg/L,加入糖浆,调节水体内碳的总含量为15 mg/L,氮的总含量为1.5 mg/L,碳氮比为10:1;3)将体长8~25cm,体重10~120g的草鱼放养到培养单元内,放养密度为10 kg/m3;4)待培养单元内水体总固体悬浮物(TSS)达到100mg/L时,把絮团水体抽取到絮团收集器Imhoff cones内,经过30分钟的沉积,得到稳定的生物絮团[0024] 在生物絮团的培养过程中,水体温度维持在20℃以上,pH值维持在6.5~7.5,充分曝气,加大水体的混合程度并使水体呈流动状态,水体溶解氧维持在5mg/L-8mg/L,水体透明度为20~25cm[0025] 收集絮团后的养殖水经过初步沉淀处理,可再次泵到鱼塘或虾塘中循环利用[0026] 生物絮团营养成分分析:将收集的生物絮团,置于烘箱中,102℃烘干,得到恒重生物絮团量根据GB/T 14924.9-2001的标准对生物絮团干物质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
具体数据如下:生物絮团干物质中含有:粗蛋白:29.14±3.62%;粗脂肪:2.13±0.21%;粗纤维:6.71±1.86%;灰分:13.83±0.80%;碳水化合物:33.5±1.66%[0027] 实施例2一种水产养殖用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抽取草鱼鱼塘养殖后期的养殖水(水体总悬浮物(TSS)≥50mg/L)到6×2×1规格的水泥池中;2)测定水体内的总氮浓度为2.0mg/L,加入糖浆和尿素,调节水体内碳的总含量为45 mg/L,氮的总含量为2.25 mg/L,碳氮比为20:1;4)将体长8~25cm,体重10~120g的草鱼放养到培养单元内,放养密度为20 kg/m3;5)培养数天,待培养单元内水体总固体悬浮物(TSS)达到500mg/L时,把絮团水体抽取到絮团收集器Imhoff cones内,经过30分钟的沉积,得到稳定的生物絮团[0028] 在生物絮团的培养过程中,水体温度维持在20℃以上,pH值维持在6.5~7.5,充分曝气,加大水体的混合程度并使水体呈流动状态,水体溶解氧维持在5mg/L-8mg/L,水体透明度为20~25cm[0029] 收集絮团后的养殖水经过初步沉淀处理,可再次泵到鱼塘或虾塘中循环利用。
[0030] 生物絮团营养成分分析:将收集的生物絮团,置于烘箱中,102℃烘干,得到恒重生物絮团量根据GB/T 14924.9-2001的标准对生物絮团干物质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具体数据如下:生物絮团干物质中含有:粗蛋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