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习题

上传人:luoxia****01803 文档编号:65838239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课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课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课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课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3编写: 赵春燕 审核: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课标解读】1了解并评价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思想2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重点难点】 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认识社会转型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运用各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如“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回顾导入】回顾提问孟子等人的主要思想,【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

2、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剧烈变革A; B; C; D;2、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核心是A人民比统治者更加高贵 B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C应当减轻剥削和压迫 D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1)“性恶论”的主张(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A、(1)(2) B、(3)(4) C、(2)(3)(4) D、(1)(2)(3)(4)4、墨子的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其主要原因是A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B其思想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其思想博大

3、精深,包罗万象 D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小生产者队伍壮大5、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能实现的是A、兼爱 B、非攻 C、仁政 D、法治6、建设和谐的家园,我们提倡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提出相似主张的思想家是: 7、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8、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思想是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9、胡适曾说:“吾意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

4、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的B.根本错误的C.片面的D.表面的1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二、非选择题1、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5、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2、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 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6、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3、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儒、法两家主张有何区别?其主张基于什么认识?战国

7、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知识链接】一、何谓诸子百家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春秋战国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阶级关系有很大的变动。春秋中后期,随着奴隶制的破坏,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到战国时期,这两个阶级便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两个对抗阶级。但奴隶主阶级还存在,大量官私奴隶也仍然存在。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镇有相当大的数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过去的“官学”变成了私学,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多起来。他们分属各阶级各阶层,以“士”的身份出现,对于天文、地理、数学等各种学术问题争论不休,对

8、于政治制度,更是各有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汉书艺文志说:“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数叫“诸子百家”。主要的有老子、孔子、墨子、杨朱、许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惠施、公孙龙、田骈、慎到、宋鈃、尹文、关尹、邹衍、张仪、苏秦、吕不韦、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对“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的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载。古代的历史学家,如西汉初期的司马谈认为,“诸子百家”主要是指“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汉末年的刘歆和东汉的班固则认为主要是指

9、:“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有时又略去“小说家”,认为“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二、百家争鸣的盛况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致使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由于地主阶级的思想还没能成为统治思想,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使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战国诸侯、

10、贵族的“养士”之风显然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蓄。这也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了冲破旧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探求的精神,从而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直接交锋。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 从总的方面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课堂小结】1.说出的诸子观点:儒家: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 、人性本善

11、、先义后利;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本恶、 礼法并用 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力” 法家:韩非子:变法革新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老子:“道”是宇宙的本源 、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 、“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兵家:孙武、孙膑:懂得战争规律2.各家学说的特点: 儒家:仁政,重民,注重伦理道德 。 道家:辩证法,注重人与自然关系,无为而治。 墨家:博爱,和平,提高下层民众地位。 法家:变法,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 兵家:战争实现统一。【课堂反思】【课下作业】见课本P12自我测评与活动建议2.3参考答案能力提升:

12、D D B D A D B A A D二、非选择题1、(1)“兼爱”、“非攻”思想。(2)儒家。 (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统治。2、(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

13、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1)在统治方法上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反对“礼制”,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孟子思想基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多少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韩非子思想基于“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不阿贵”,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3)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