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838091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地地区》单元测试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地理(下)单元测试(第十章)一、单项选择题。(30分)1.有资格代表北极地区的动物是( )A.海豹 B.海象 C.企鹅 D.北极熊2.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3.每年都要组织捕鲸船队到南极捕鲸,遭到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巴西 D.阿根廷4.南极洲的面积在七大洲中大于( )A.欧洲和非洲 B.欧洲和大洋洲C.大洋洲和北美洲 D.非洲和南美洲5.南极洲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大洲,原因是( )A.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岭众多B.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集中在中部C.大陆上覆盖着2000多米厚的冰层D.冰山飘浮于四周,增

2、加了大陆的高度6.北冰洋出入太平洋的门户是( )A.白令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德雷克海峡7.一探险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地球上的某一点,环顾四周,发现前后左右均为北方,你认为他们站在了(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南极圈8.南极地区气候严寒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四周被寒流包围 B.有巨厚的冰层C.地处高纬地区 D.高原地形的影响9.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是陆地 B.南极地区是海洋C.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D.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10.北极因纽特人住冰屋是因为( )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体现居民特色C.建冰屋是因

3、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11.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考察最好时间是每年69月B.中国中山站濒临太平洋C.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的北面D.南极条约规定了南极地域的国别划分12.关于南极洲和北冰洋的正确叙述是( )A.南极洲全部是陆地,北冰洋全部是海洋B.风向都是逆时针方向C.都受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D.都有极昼极夜现象且出现的日期相同13.下列大洲中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欧洲14.一条考察船,从长城站出发到乌斯怀亚港补充给养后,航行到中山站,经威德尔海回到长城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考察船向东航行 B.考

4、察船向南航行C.依次经过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D.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15.北极地区年中夜最长的季节,白天有多长( )A.24小时 B.12小时 C.0小时 D.18小时16.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B.隔着麦哲伦海峡与南美洲相望C.世界面积最小的大洲D.南极洲陆地都在南极圈内17.下列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的是北极B.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高得多C.南极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海豹、海狮和北极熊等动物D.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一样,都有永久性居民18.北极地区( )A.纬度很高,接近北极圈 B.北极圈横贯中部

5、C.几乎全在北极圈内 D.几乎全在北极点附近19.南极洲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A.煤炭 B.铁矿 C.生物资源 D.淡水资源20.在南极科考站建造房屋,为了采光好,房屋应( )A.坐北朝南 B.坐南朝北 C.坐东朝西 D.坐西朝东21.世界上面积最小、气候最冷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22.南极洲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C.寒带冰原气候 D.温带沙漠气候二、读图填空l.(8分)读“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大洲分别是:C ,H ,D 。(2)岛屿:G ,A 。(3)大洋:F ,E 。海峡:B 。2.(23分)读“

6、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纬线上用箭头标明地球自转方向。(2)在180。经线两侧写明东经和西经。(3)图中的海洋: , , 。(4)我国两个科学考察站 , ,附近的半岛是 。(5)A点在B点的 方,D点在B点的 方。(6)某国的南极考察站 (G、H),从所处经度位置看,G站在 (东、西)半球上,H站在 半球上。G站在H站的 方向上。位于南极圈以北的是 站,位于南极圈以内的是 站。(后两空均填字母)(7)为了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对南极洲的考察只限于 目的。 年, 、 等12个国家签定了 ,我国于 年正式加入该条约。(8)关于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洲是地球最南部的陆地B

7、.南极洲是地球被冰雪覆盖的高原C.南极洲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D.1985年2月,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落成3.读“极地气候图”,回答。(6分)(1)南极洲属于气候类型。从气温、降水、风速三方面分析这里的气候特征。答: 。(2)我国南极考察队应选择 月出发去南极考察,因为此时是南极的 季。4.列出南极洲六项以上的世界之最。(6分)答: 。三、阅读与思考(共12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

8、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午9月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获取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一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

9、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一曲凯歌。思考:(1)中国首次北极科研考察有哪些重大发现?(2)人类进行极地考察有何意义?极地的环境问题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北极地区,对北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尤其是工业加工造成的严重的污染,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冰层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为海平面的升高将威胁人

10、类人口4050以上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另外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人类的滥捕使极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据2003午11月5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北冰洋浮冰正以每10年9的速度减少。它不仅表明北极陆地气温正在迅速升高,同时还揭示北极地区的夏季海洋冰层区域正在慢慢缩小,全球气候正在迅速变化。各国间订立了相关条约来保护极地的环境。在南极,不论哪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任何现场都会将火柴棍、烟头带回到垃圾摆

11、放处。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在放垃圾的时候都要单独放置。在极地几乎看不到人为遗弃的垃圾。但南极确实被污染了。比较来看,南极仍然是地球上受污染较少的地区,它们比北极受到的污染还少。但是世界各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南极污染进一步发展。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生产、生活的其他各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思考:(1)极地地区冰雪的融化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影响?(2)作为地球大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0:D D B B C A C C D C 1122:C C C C C A B C D B D C二、读图填空1.(1)亚

12、欧北美(2)格陵兰冰岛(3)大西洋太平洋白令海峡2.(1)顺时针方向 (2)左为西经,右为东经 (3)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4)长城站 中山站 南极半岛(5)西北 东南(6)西东 西北GH (7)和平 1959 澳大利亚 阿根廷 南极条约(8)D3.(1)极地气温低 降水少 风速快 (2)11 夏4.(略)三、(1)发现了北极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逆温层,它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和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等。(2)极地地区是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它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周围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未

13、经人类雕琢的自然环境,这一切使极地地区成为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此外,极地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还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领域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3)一方面直接导致海平面的升高,威胁各国的沿海城市,另一方面,会破坏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徙和灭绝。此外,冰雪的消融会使许多几百年甚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进行,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以污染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我们还要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不能乱甩废弃物,注重自己生产生活的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此外,我们还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学优 中考:,网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