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55574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题解】 荀子其人。(A、时代,B、学派,C、传人。) 时代:姓荀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曾在齐国讲学,后为楚国兰陵县令(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终老于楚。生卒年有二说:1)前 313-前 238。2)前330-前 230。其享年当在 75 岁至 100 余岁之间。(孔曾思孟皆长寿者也。) 学派: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孟的基本思想,又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并吸收了墨、法、道诸家的学术见解,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体系。(此亦青于蓝的身体力行的展示。)如孔子称仁政礼治,荀子发展为礼治与法治并重的观点;孟子称性善,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见荀子第

2、二十三篇性恶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荀子以大儒、雅儒自命,与所谓俗儒、腐儒相对,正见其思想特色。 传人:荀子的两位著名学生,韩非、李斯,皆为法家。一代大儒而培养出两个重要法家人物,亦见其人之特异处。 荀子其书。(A、篇数,B、内容,C、版本。) 篇数:32 篇。 内容:含散文、歌谣、辞赋、诗章等多种形式,而以散文为主。 版本:荀子集解二十卷,唐杨倞注,清王先谦集解(此为最佳之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收入第二册)。 劝学名义。(A、训诂,B、背景,C、宗旨。) 训诂:劝,勉也,从力雚声(见说文)。 背景:宋王应麟谓:“春秋时诸侯急攻战而缓教化,其留意学校者唯鲁僖公能修泮宫,卫文公敬教劝学,他无闻焉

3、。郑有子衿城阙之刺,子産仅能不毁乡校而已。”(困学纪闻卷三)春秋时尚且如此,战国期间则更是每况愈下,故荀子遂有劝学之作,冠于首篇。 宗旨:勉励学者终身勤学,以成君子之道。(即论述治学的重要性,及途径、方法,最后阐明所要达到的目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青,色也;蓝,草也。谓以蓝草制颜料,染出的青色,比蓝草更为青艷亮丽。另一说,青,靛(din)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o)蓝,叶子可制染料。则谓靛青的

4、染料从蓝草提炼出来,而比蓝草更青(见教材注)。此说似未甚切。 绳,犹言绳墨,指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 輮,车轮之外框,此处用如动词,通煣,谓用火烤。(按教材注解谓通糅,似误。糅者,杂糅、混合、杂饭之谓,宜无弯曲之义也。) 有,通又。如八十有六岁。暴,音曝(p),晒也(本义为晒米,引申为晒干,又引申为暴露)。王先谦集解引卢文弨说,谓诸本作暴字非,当依说文之字,音 p,从日、出、大、米,训晞也;与另一字曓,音 bo,从日、出、大、夲(音 to),训疾有所趣者(如残暴、暴行等)异也。段注云:而今隶一之,经典皆作暴,难于諟正。 砺,磨刀石。亦可用如动词。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参省,参验省

5、察。一说,参同三,即论语日三省吾身之意。 知,去声,读如智。知明而行无过,亦大学明明德、止至善之恉。 【主题】 君子学不可以已。 【思考】 青蓝、冰寒、木直、金利,文中多项比喻,与主题有何直接关联? 古人的教育思想,以成就君子之道为目标,与今天培养崇高的世界观有何异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释】 跂,音 q,踮起脚跟。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假,借也。有利用、取法之意。 水,用如动词。

6、 绝,犹言横渡、越过。 生,王念孙云通性,谓资质、秉性。一说读如字,谓生来,亦通。 【主题】 君子的治学方法,当取法于上,善假于物。 【思考】 荀子强调君子之学应善假于物,从今天看来,所假借者当为何物? 前代圣贤可资后人假借的优秀成果,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神明,指精神,犹言内心。荀子解蔽

7、: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按教材注解释为智慧,似未甚妥。) 圣心,圣贤之心。 跬步,古人以脚量地,跨一脚为跬,跨二脚为步。 十驾,十天的路程。(王先谦集解疑此下脱一句,度为“则亦及之”之意。今察句法辞气,盖属省文而互见其义,似不疑亦可也。)清钱大昕有十驾斋养新录,即用此典。 舍,舍弃。舍具两读,为本字;舍为后起字。 锲,刻也。本字作契,从刀,即刻之义。殷商甲骨文亦称契文。 八跪,跪,腿也;八,原本作六。杨倞注:许叔重说文云,蟹六足二螯也。王先谦集解引卢文弨曰:案说文蟹有二敖八足,大戴礼亦同,此正文及注六字,疑皆八字之讹。兹据校改。(按此字应该改正。) 【主题】 君子之学,当不断积累,以

8、成就圣人君子之大道。 【思考】 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思想,先秦经典有哪些类似论述,今天仍有何意义? 治学过程,用心静与用心躁,有何本质区别? 综述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此亦荀子劝学一篇的精神所在。故邢昺论语疏云:“此章劝学也。”易文言传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聚者,好学也;辨者,深思也。能好学深思,能聚能辨,学问之道尽在于斯矣。 研读荀子劝学需明确四大要点: 一、应精读全文(非节选,且以繁体本为佳,若参照王先谦荀子集解则更有益)。其中未选部分的警句尤需理解,如: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9、(紧接首段)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引论语)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二、应领会荀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注重学养的后天作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注重知识的积累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注重学者的完美才德(积善成德而圣心自得)。 三、应品味本文的艺术技巧,以比喻和排偶最为突出。比喻,使文章充满生动的意象;排偶,使文章焕发优美的辞彩。 四、应了解本文对后代的影响。以劝学为题的专论,自荀子始。由是以降,从朝廷统治者到一般学者,创作了众多的同题著述广泛流传。其为专著者,

10、如东汉蔡邕有劝学篇一卷,清张之洞有劝学内外篇二卷;其为单篇诗文者,秦汉至南北朝间,吕氏春秋、贾谊新书、颜氏家训皆有劝学、勉学之篇,唐宋以后的白居易、孟郊、宋真宗、宋仁宗、司马光、曾巩、王安石、杨时、黄庭坚、柳永、朱熹等名人纷纷有劝学文、劝学诏、劝学歌等作品,这一学术现象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不衰,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代代相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兹举朱熹劝学文为例:“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此等励志勉学之语,岂能不对后学产生重大作用呢?凡此,不得不归美于荀子的始创之功。 【附录】 、程颐论郑风子衿:学校不修,学者废业,贤者念之而悲伤。故曰悠悠

11、我心、悠悠我思,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之久也。士之于学,不可一日忘废。一日忘之,则其志荒矣,放僻邪侈之心胜之矣。(毛诗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风子衿三章章四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朱自清论读古书: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各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现在的学生不但不爱读文言文,似乎还不爱读历史,即使是本国史。(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载国文教学,开明书店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版。) 、读古书旧刻本举例: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清同治十四年广东重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