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50007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论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我校农 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及发展设想我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 2005 年到 2012 年作了五点调整,一是在培养目标上,由高级通用型科技人才(2005 年)、高级专业应 用型技术人才(20062007 年)转向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12 2012 年) ;二是在培养要求和能力上,由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2005 年 )、具有科学技 术研究、农业行政管理、现代农业企业管理等不同发展方向的综合能力(20062007 年) ,转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与兴趣爱好、通过不同模块课程选修,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与科学、农资经营、农 村农业管理等不同方向的专业发展能力(

2、20122012 年);三是在主干学科上,由农学(2005 年)转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2007 2012 年) ;四是在主干课程设置上,2005 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作物栽培通论、园艺通论、植物保护通论、畜牧通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 农业经济管理学等,2006 年是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种子生产学、农业推广学等,2007 年是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田问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种子生产学、农业推广学等,2012

3、年是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种子生产学、农业推广学等,2012 年调整为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农业生物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土壤肥料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学、农业推广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五是在毕业学分基本要求上,2012 年人才培养方案与 2005 年相比较,必修课基本稳定,其中学科基础课有所减少、专业课略有增加,而实践学分增加幅度较大(达到 28) 。另外选修课和毕业时最低学分要求上,相应提高了 5和7 ,但总学时减少了 4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农学专业

4、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调整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培养目标转向复合和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培养要求和能力上依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突出了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和农资经营的知识;三是主干学科强调了农学专业办学的特色和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四是在主要课程体系中,加强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和农学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五是毕业生规格上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学分;因此,2012 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切近我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切近“扶助农工、注重实验、培养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 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但和现代农学专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较,仍然存在着继续调整和优化的必要。2

5、 国内外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趋势分析根据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来看,俄罗斯人才培养目标已调整为以人为本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通才型人才的培养;在专门化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他们注重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并重;在课程设置上是增加基础课,压缩必修课,大量开设选修课;同时注重实践教学,采用生产隋景模拟式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学制) 上,他们采用全日制、夜校、旁听和在岗培训多种方式。而美国高等教育界一致认为第一级学位(即学士) 并不能 证明任何特定的专业能力,而只能为大多数学位获得者提供一种一般性和模糊性的与就业市场的相关联系;而第二学位(即硕士)才是进 入高等专业领 域、充当职业把门人、通向专门职业

6、的途径;因此,他们的本科教育注重通才式教育,而硕士教育才是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才为专业化教育和职业教育打开方便之门。国内研究型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统一性教育与差异性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以此体现研究型农业大学的“高起点、强实践、重研究” 的特点;在知识结构上,纵向为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三个层次,横向为专业领域宽,知识量多;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强,即涉及专业、人文和观念等方面;在素质

7、结构上,注重学生专业思想修养与现代人格理想的塑造;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是整合传统农学专业、建立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基础平台,增设专业方向课、体现灵活多维,提升专业层次、不断注人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农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和农业工程等交叉,构建通识、核心、拓展和方向课程群。其中,通识课程群包括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等;核心课程群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等;拓展课程群包括营销学,管理学,农业工程学等;方向课程群包括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耕作学等。地方综

8、合性农业大学的学科定位是以“艰苦奋斗、拼搏向上” 的 农学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农学院“ 基础扎实、吃苦耐劳、能力强” 的精神为优势,以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为两翼,以农学、生物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专业结构+培养计划+ 课 程设置+ 课程内容安排+实践教学为特色来发展现代农学专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却是一个弱质产业,同样农业教育也具备弱质性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二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就业难,但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不愿回到农村去,导致农村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三是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实力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等。现有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一是

9、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二是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实践教学不规范、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四是学生实习和就业时间重迭;五是考试制度不健全,学生因为就业压力使得毕业实习效果大打折扣等问题。现代农学专业的基本要求就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工程等刚性的知识引入到农学专业中去;增加选修课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农学专业发展的几点启示:(1)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强技能,即达到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2)加 强实践教学,即将 14 年级的生产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新组合,形成相对独立

10、于理论教学又有明确教学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3)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要 坚持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形成基础、应用、综合和创新的循次渐进、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贯彻以人为本,基于应用、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系。3 我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趋势和发展设想我校应以国家、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方针,按照我校办学历史、秉承何香凝办学思想、弘扬廖仲恺爱国主义精神和“立足广 东、面向基层、服 务 三农” 办学理念以及“基础 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目标

11、;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培养热爱“三农” 事业的优秀人才:在教学理念上以“扶助 农工、注重实验、培养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和“ 宽 口径、厚基 础、重实践、强技能、高素质”和“综合性 ”为主体,强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同时在开放的实验教学基础上,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基本实验技能,根据学生个性发展潜力和社会需求分类教学;将农学专业建设成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适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农学特色专业,具体设想是:1要充分注重“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农学精神教育,将“基础扎 实、吃苦耐 劳、操作动手能力强” 的农学院精神深深地融入到农学专业高素质、具有创新精

12、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教育中去,在改造和优化农学专业办学机制方面狠下功夫。2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和省三个纲要的要求,制定“立足广东、面向基层和服务 三农” 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技术服务型、创业应用型和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型相结合的农学特色专业教学教育体系。3在培养目标上,要充分体现仲恺办学的特色和理念,构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仲恺精神和育人理念作为农学专业的必修课或专业导论。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作为切人点,在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历

13、层次的教师团队。5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到农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去,凭此来优化传统农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发展方向,以提升农学专业的发展空间和后劲;同时设置核心、拓展和方向课程群,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分离,形成完整的现代农学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将数学、化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微生物和农业气象学作为学科精选课,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农业工程以及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农业经济管理学作为拓展和方向精选课;同时将实践课程单列,并通过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以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体系。7以广东和南方特色优势作物(水稻、花生和鲜食型玉米等)为 教学资源,以 农学专业教师科研优势作为特色教学内容,通过生产情景式教学方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凭此来优化农学专业特色教材的质量,并完善现代农学特色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8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把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在搭建和优化农学专业学生通向就业,通向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或专业硕 士) 平台的基础 上,完善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以此来提升农学专业的办学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