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47930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 120 分)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18 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4 分)m( ) 然 qi( ) 意 j( ) 绊 li( )弱归省( ) 怏( )怏不乐 嗔( )视 叱咤( )风云2、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10 分)(1) ,青山独归远。(2)山际见来烟, 。(3) ,明月来相照。(4)正是江南好风景, 。(5)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 。, 。(6)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对偶句是 , 。3、课文观舞记用下列句子形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请你模仿这个句式写一句话。(可以另选话题,但不能重复课文中的句子)

2、 (2 分)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_ _4、病句修改。(2 分)(1)云龙山的仲夏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_。(2)通过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加强。_二古诗文阅读。(2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8 分)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3、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5 解释下列加点字。(6 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一抚尺而已( )(3)虽人有百手( ) (4)不能名其一处也( )(5)几欲先走( )(6)两股战战(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7 下面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2 分)A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B虽人有百手C几欲先走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8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得一组。( )(

4、2 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 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B默叹,以为妙绝。群响毕绝。C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稍宾客其父。9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 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 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 分)(1)恐已暮矣。( ) (2) 安敢( ) 11.翻译(2 分

5、)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1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1 分)(三)逢入京使(3 分)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1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D、本诗是

6、写作者的朋友赴安西途中,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三、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课内现代文阅读。(11 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

7、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 月 18 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

8、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14.“

9、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一句中 “这”指代;“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15.文中“癫狂 ”“夺眶而出”“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_16.“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2 分)_17.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2 分)_18.“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

10、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2 分)_19.归纳本段大意。(1 分)_(二)课外现代文阅读。(共 12 分)我长大了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11、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

12、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20、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21、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2 分) 22、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2 分) 23、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2 分) _ 24、“我”曾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 第二次,“我”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我终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因为 (请用原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