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65466210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三篇篇一身居淮北平原的小城,早已习惯了她的围抱,虽没有山的耸立和巍峨,虽没有林的葱翠和广袤,但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怀着对小城的敬仰与爱恋,不会向往着客走他乡对大城市的渴望和期许而去的。有城就有水,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明理,所居的小城也不例外。城市的外围刚好被浍水搂拢穿过,站在刚建成蜿蜒起伏的桥上,放眼望去,城内一派繁华景象,高楼耸立,层叠交错,都是统一派系的颜色浸染,分外揽胜醒目。桥从浍水之上拱起宽厚的脊梁,两端扎牢而厚重,犹如一头老牛任劳任怨地劳作,从来没有怨言,从来不谈奉献的索求。这种精神,离不开小城的朴实和进取,为了人们生活上的安康和华实,

2、浍水也愿意承受一些必要的坐落和改造,为了出行便利,先后建造了四座大桥。桥是功臣,不仅成全了生活,更承载了历史,固镇县也离不开与桥的渊源和断代,追溯历史的根基,早在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取名为谷阳郡,辖浍水之南高昌县(现谷阳城旧址内),于隋开皇六年(586)降至为谷阳县。那时的桥,近似江南的小桥流水一般,城中有水,自然有桥,那时的城,也是依水而建,小桥流水,二者皆不可缺一,横是不可分割。名不经传的浍河,据史书记载,浍河于隋朝开凿的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在当时堪称主要水路运输,承接江、淮、江南依山傍水之城民众运输米粮主要水道,也是唐、宋、元、明等历代的传统水运线路,为促进所在城市

3、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的西面也有一片水系,早年,那里垃圾遍地,一到夏季,风卷着臭气扑面而来,住在周边的群众更是深受其害、叫苦不迭!经过治理改造,那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绿水清沐,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致,这时就形成了西园。西园的美,因为她的蜕变,由脏乱到洁净,由落寞到繁盛,令居住在那里的老住户刮目相看了。从早到晚,前来光顾的人们多是,西园区域分割明了,顺着路径驮步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人为随意放置的山石,石头倒是自然天成的角色,显得那么的成就,显得那么的从容,它显然具备了生灵的气息,随性地展示着天造之处、天作之合。石头的模样,看也不够,似乎看啥像啥,从正面,还是侧面,像卧龙盘绕

4、、像猛虎下山、像羔羊温顺,一切全在自己刻意的杜撰和畅想。一路走进园中深处,林木逐渐地明朗,有规则排列的小树,挺直了身躯形成了片林。经晨风悄然吹过,小树耐不住微风的轻抚,弯着小腰似要与来这里的人们打着招呼、竞相呼应。有些不知名的鸟儿,带着欣喜地鸣叫落于树梢,上下跳蹿,颤动着尾羽,不时地扬合、不时地颤尾,鸟儿在望着我们,似乎在与我们认真地对话,且煽动着顺滑的羽翅,想要抗议着什么?难道在抗议着人类为何置树者不顾,还要任意践踏自然赐予的收获!水池的一侧,立足几处乳白的桅杆,乳白油亮的帆布被下面的桅杆撑得紧紧满满,没有一丝的杂糅、没有星点的褶皱。此情此景,近观桅杆的落处,显然不是太过宏伟、太过大气磅礴。

5、看着这别有西式的添色,不禁有种傲气的骨感,从下往上望去,桅杆直插云霄的感觉颇为壮观,再加上桅杆上刻意缔造的帆布,造型不一,大小不同,层级之间匹配着自然天成的布景,有一种效仿大海里劈波斩浪、勇于前行的航船。似乎在翘首以盼、在等待前来乘坐的人们、在期望有识之士、怀才聚能的智者前来驾驭领航。西园的角处,大面积的竹林挡在眼前格外的清爽,置身于竹林盛境,堪称一道靓景。一年四季,竹不惧严寒酷暑,不怕风吹雨打,总是伫立在人们欣赏、崇仰的视线里。在这个季节,正是竹拔节的有力时期,竹的底部挺拔而坚韧地相互挤靠着、簇拥着,争相冲破被冬季束缚的冻土,将要展示各自的风采。四月的天气逐暖,更让竹林充满了生气,恰是一缕春

6、风、一阵春雨的如约到来,听到的多是竹林在欢快地齐声歌唱,随春意盎然地印染,竹叶更是翠绿一些,颜色更加浓重一点。竹是众生而卧的群体,齐生齐灭,相互体察着彼此的友谊和爱怜之情。风吹竹林倒伏,竹影交叉瑟瑟起舞,竹是四季轮回的领悟者,又是自然界知名的舞者,闻风竹舞起风铃,沙沙的,竹叶抖空灵、萦绕园中曲。我喜欢竹的青体,更喜欢竹的韧劲,看竹、论竹,痴愚竹意,心随竹恋,确发现,空有赞竹之美誉,不及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笔下的竹颇有一番意蕴和向往。他的一篇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此诗鲜明地指出郑板桥一生的墨染创作,离不开竹石的两相媲美、两相依托、两相附和,他通过对

7、竹石的依恋和更深层次的意会,从而创造出过多令世人称奇的传世佳作。历代文人墨客都有一定的成长坎坷历程,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逐渐成为一代大文豪,这种积累、这种传承,这样的过程必是发自内心对艺术修养的不断汲取、不断领会的。而西园的竹,虽不是居山石作息,但凡有竹成林的意境,还是令人畅想、还是令人神驰、还是令人眷恋。仰观西园的竹林,气度稍显一丝的稚嫩,尽管竹荫覆盖高耸林立,受春阳刻意滋润,竹梢更是劲道地抽出软嫩的竹芽,此刻的枝桠上还残留着竹皮的留痕,还没有完全褪去,竹梢劲拔、独自抽身,稍显弯曲一点。竹节上的芽尖颜色呈现浅绿,比起老枝稍感青黄一点,竹芽的嫩极犹如清明前刚采的茶尖,看上去,有一种想要认真

8、品尝的念头。我知道,竹叶也是一道由来之久的茶饮,对竹,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去取之效用,更不忍打破这时时的宁静和索取。读懂竹风正盛时、竹意正浓时,怅然间,一阵嬉笑即快进入耳膜,顺着竹林的隙间,几个顽皮的孩童,正努力穿插于竹林的身处游离,不时地攀枝戏耍、上下蹿跃,看这情形,有如效仿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镜头,再现浩瀚竹海间武技超群地厮杀场面,甚为壮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势,这是小城日益发展的气势和方向。小城虽不大,但历史悠久,从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来看,当时的古城也是铁甲雄兵驻守,也是战马嘶鸣、尘土飞扬战乱纷争的兵家之地!试想,城池之牢固,全靠城外的浍水护佑。可见城里与城外的水都是通联的,都

9、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紧密丝扣的。浍河的水道虽没有黄河的雄浑,没有长江的气概,没有淮河的宽阔,但在我们心里始终是占据了满满心地。一方水土养育沿河一带的人民,在那样的时局,出路不一,有水就有路,有水就有生存的条件,小城也不例外。多年以前,县城道路只有一条而已,老街正好贯穿于主干道之间,与浍水相望,与浍水为邻,市井、生活和各种商家活动都与浍水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可以想象,那时小城的浍水边,靠水得天独厚,沿河两岸人潮不息,织网打鱼,划桨在碧波荡漾的浍水之上,随着晨阳而起、日落而息一天的劳作后,斜阳陪衬,颇有一种“渔舟唱晚”的味浓。有水就会有生命的存续,水清爽澈,孕育着水中的生物系统,形成了水系明朗的食物

10、链。即使你走近观看,那些正在畅游的野鸭子,也对你没有顾忌和防备,还在水面嬉戏着,追闹着,不时地发出召唤同类特有的鸣叫,这里的鸭子与家养的可不一样,它们多不会恋群,不会扎堆挤在一起,只是偶尔凑巧了,家族性的壮大,为了争取相应的领地出军应战的。野鸭子也有温馨的一面,领头的多是母鸭,作为母性的敏感,它试探着从岸边的水草丛中探头出来,小心翼翼地左看右看,等发现没有危险时,这才发出暗语来召唤小鸭子出来,它总是排在前头,带领多个鸭宝宝畅快地游着、乐着,排成整齐一队,缓缓划过水面,只留下浮萍草浅浅的划痕。母鸭是负责任的,即使是队伍打乱了,需要觅食了,大家围在水草边寻觅一些虫类和草芽时,这样的实境最乐融、最欢

11、快,母鸭默默地巡视着四周,有时也突然地扑棱着翅膀,浑身抖索着,把粘在羽毛上不干净的杂物去除,小鸭们可不理解母亲的行为,认为母亲发现了危险即刻发出的警报,赶快停止觅食随母鸭去了。看着鸭群们去了,我还沉浸在浍水之畔祥和的意境里,久久不能平静,久久不愿离去,忽有风起,水面波纹颤颤,岸边的蒲草跟着摇晃,水里的生命也是坚韧的,不受外界的侵扰,只是在延续着生命的下一个开始。生活在城市,于浮华隙处挣扎,平添多了一份对城市的向往和期许,同样,小城的环境也很重要,蜗居在城市的洪流中,城中有景,景中有水,景水交融也是一种大美,也是一种至美的境地。生存在浍水之地的人们常常以这微缩的秀美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信心满满地翘

12、望着浍水,在我们的心里,这里的水,不是一般的水,在内心深处,视作浍水为母性之水,徜徉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是至深至浓的亲情,如涓涓溪流潺潺流过,这种浓郁的爱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篇二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领导叫我到邮局去给外地业务单位发个电报。领导将电报内容大概地叙述了一下,让我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但内容必须完整、清晰。因为发电报是按字来计算费用的,一个字2角线,当时寄一封信才8分钱,真可谓“一字千金”啊。不知怎地,当领导叫我到邮局去发电报,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当时十分风行的小说海岛女民兵中那个断腿特务刘阿太的形象来。那个刘阿太是个潜伏下来的特务,他将发报机藏在

13、断腿处,不时偷偷地将刺探来的情报,用电报“嘀嘀哒哒”地发出去,显得既神秘又惊险。到邮局发电报,需要领取一种专门用于发电报的“电报纸”。一张纸,三十个格子,一字一格,不需要点标点符号,有点类似古文形式。填写电报内容必须工整、规范。内容写完了,将电报纸递给邮局的工作人员审核,确定内容无误后,她们才会将电报发出去。由于经常到邮局发电报,时间长了,邮局发电报的那个女同志和我渐渐地熟悉起来。她发现我是个新手,发现我的电文有重复或多余的字,就建议我将这些字删去。她告诉我,这样就可以省几个字的钱。例如,将“安徽省”、“上海市”,只要写上“皖”或者“沪”就行了。一次,我又到邮局去发电报,那位女同志送给我一本电

14、报常识简明读本,让我如获至宝。从此,我发电报的业务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精通,这项工作得心应手起来。领导看我发电报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费用又低,于是,就将发电报的这项工作专门交给了我。从此,发电报成为我一项专职工作,陪伴我走过了很多年。前几天,我到邮局去办事,突发奇想,走到一柜台前,询问有没有发电报的业务。一位女同志睁着一双困惑的大眼睛望着我:“什么?发电报?现在早没有人来发电报了,这项业务早停办了!”是啊,如今有谁还会去邮局发电报呢?拿出手机,按动几下按钮,一条短信就发出去了,既快捷又迅速。可以说,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个个都是“发电报”的高手,发电报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式”。发电报成为一个时代

15、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进程,并成为许多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一生中一段难以忘记的记忆篇三绛姑妈是父亲的小妹。绛姑妈家做新屋了,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我曾经无数次地去过那路途遥远的绛姑妈家,我原以为,绛姑妈只能永远住在那破旧的老屋里,直到终老,没想到她家的新屋说做就做起来了,令人不敢相信。金色的晚秋,天高气爽,正值绛姑妈七十六岁大寿,我们兄弟相约去给绛姑妈拜寿,同时也是为参观她的新家。汽车在高等级乡村公路上奔驰,车窗外刚刚收割的稻田不断后退,稻田里静静地伫立着数不清的稻草人,稻草人像一队队笔立的兵阵,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充满遐想。路旁各式各样的村舍,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我坐在舒适的车里,呼吸

16、着乡下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车窗外黄叶飘飞的秋色,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小时候去绛姑妈家的情景绛姑妈家住在长沙县最偏远的金井镇双江乡石井村,距我家所在的开慧镇竹山铺有六十余华里。第一次去时,我年纪尚小。那一年正月初十日,我和我哥,还有绛姑妈家的三表哥一起,在平江县向家镇的大姑妈带领下,去给绛姑妈拜年。当我们赶到南门桥,等到末班车,我们才发现,车上旅客爆满,我们根本挤不上去。大姑妈只好带着我们迈开双腿步行。一路同行的还有一对同样没赶上班车的小兄妹。我们开始还兴高采烈,可走着走着我们就倦了、累了、走不动了。从南门桥、到白沙桥、到李家山,我们走走停停,渴了就到路边人家讨水喝,饿了就啃几口法饼。一路上我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姑妈呀,到了没有?”大姑妈总是敷衍我们说“快了,快了。”然而绛姑妈家却总是躲在弯弯山路的那一端,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过脱甲桥,抄近路绕过金井镇到拔毛田,同行的小妹妹终于走不动了!我们只好停下来。当她哥哥蹲下来帮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