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543387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速疾道论第 3 讲上士道 七因果 首先我们看到掌中解脱的第 820 页,这个是第十六天的教授当中的易于圆满资粮的这个部分当中,有讲到这个偈颂。至尊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转二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在这个偈颂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所有法门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乘的所有教证的功德,都必须建立在此心之上。就如同我们在装藏的过程当中,我们都知道在装藏的同时,需要有这个命根,也就是说在装藏的过程当中命根的这个部分,就是装藏的一个重心。那就如同此一般,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如果说在我们的心续当中,

2、能够生起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那对于我们修学大乘的佛法而言,是相当有利的。2所以这当中又有讲说转二资粮如金汁,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我们所行的善事,是很小的一件善事,但是也因为透由菩提心的摄持,它能够成为大乘之因,也就是说它能够成为成佛之因。并且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我们不管是行什么样的善业,都能够快速的圆满福德以及智能资粮。所以菩提心它不仅仅是入大乘之门,而且是大乘所有教法的根本。所以我们平常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就应该以修学菩提心为主,所以这个当中,也有讲述到说故应坚持菩提心。我们也知道说在大乘的法门当中,可以分为:方便以及智慧两种。但是在方便以及智慧两种法门当中

3、,我们应该修学的是以方便品为主。在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比如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我们是要以修学菩提心为主。所以就是说在修学的过程中,修学菩提心变成我们主要修学的一个内涵。其它的法门,比如说像观修本尊、或者是持咒等等,就连观修空性的内涵而言,它都可以变成支分。所以对于一个修学大乘的行者3而言,修学菩提心的法门是最重要不过的。纵使说我们没有其它的功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于菩提心能够生起一种体会,甚至多加的认识它的话,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续当中,就能够留下这样的一种习气,藉由这样的一种习气,透由不断的发愿、不断的修行,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是能够快速的生起这样的一颗殊胜的心。既然我们想要生

4、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我们就必须要修学道次第的内涵。在修学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说,道次第的内涵为何?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透由听闻道次第的法才能修学。所以今天我们所要听闻的法门,它是总摄佛陀一切至言之心要,龙树以及无着二大车之道轨,阿底峡尊者以及宗喀巴大师修心之甚深教授,八万四千法蕴之心藏无所缺少,并且是每一位补特伽罗成佛所必备之道次第。“今天在道次第当中主要的科判分为四: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在第四个4科判当中分二: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第二个

5、科判当中分二: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第二科判分三: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丁三、于上士道次修心。今天我们所进行的部分是第三个部分于上士道次修心。接下来我们看到科判于上士道次修心,这个科判当中分三:戊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并兼胜利,戊二、发起菩提心之理,戊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第一个科判当中分十:我们现在看到第一个科判,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这个科判当中就有讲述到说,今天要是在我们的心续当中,能够生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就表示说在这个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了大乘之门。如果说今天我们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之后,这一颗菩提心要是退失的话,在这个当下我们就不能

6、算是一位大乘的行者。所以我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位大乘的行者,完全取抉在于说,我们的心续当中是否有一颗殊胜的菩提心,这是第一个科判。5接下来第二个科判得佛子之名,要是在我们的心续当中能够生起这样的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没有其它的功德,在这个当下,我们也能够得到所谓的佛子之名,也就是所谓的菩萨。第三个科判映蔽声闻独觉,能够生起这样的一种殊胜之心,纵使没有办法现证空正见,也就是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也会因为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关系,他的种姓会远远超之于声闻以及独觉。第四成最胜供养之田,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生起了这样的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我们能够成为人天最殊胜的供养之田。不仅仅是人天,这个时候连十方三世的一

7、切诸佛,都会为之而欢喜,为此来供养我们。接下来第五易于圆满广大资粮,能够生起这样的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我们能够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不用花很多的心力,就能够圆满福德以及智慧两种资粮。第六罪障速得净除,那生起菩提心的当下,不仅仅能够积聚广大的福德以及智慧资粮,对于我们之前所造的种种的罪障,也会因为这样的一种殊胜的6心识,能够将之净除。这个当中就有讲述到说,菩萨与菩萨之间,要不是彼此轻视的话,是绝对不可能堕入到地狱道当中的。比如说比较有福德、比较有威德力的菩萨,他轻视其它的菩萨的话,这个时候可能会因为这样的一种关系,让他堕入到地狱道当中。但是除此之外,不管菩萨他造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恶业,不会因为这样的一种

8、恶业的关系,让他堕入到地狱道当中,这也是可以看得出来菩提心它的殊胜。接下来看到第七所愿皆成,发起菩提心的同时,不管是自利也好、他利也好,自利、他利的两方面都能够因此而圆满。第八违缘障碍不能伤害,这个时候生起菩提心的当下,不管是人也好、非人也好,种种的违缘障碍皆不能伤害我们。第九一切地道速得圆满,这个时候五道十地的种种教证功德悉皆圆满。第十成为一切众生安乐出生之源,因此从凡夫心续当中的任何一种微小的安乐,一直到成佛的佛果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安乐,种种的安乐状况,都7是透由菩提心所生起的,所以这是第十个科判成为一切众生安乐出生之源。“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科判发起菩提心之理。这个科判当中又分二:己一

9、、正修菩提心次第,己二、发心仪轨受法。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第一个科判正修菩提心次第,这个地方就有讲述到说,既然生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有之前所介绍的种种功德的话,这样的一颗殊胜的心,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是不是无因而生的?并不是。那也是不是说,在我们念诵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样的一个偈颂的时候,会在我们内心当中生起这样的一种心识呢?也并不是。所以光光透由念诵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样的一个偈颂的话,对于我们在内心当中生起菩提心而言,是没有任何的帮助的。在我们还未生起菩提心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说,我为什么要生起菩提心?那我生起菩提心之后,对我而言、对他人而言有什么样的胜利?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思惟这样的一种问题。

10、思惟之后,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想要去观修菩提心,所以在这个科判当中就有讲述到说,正修菩提心的次第。8以前在阿底峡尊者刚进入西藏的时候,这个时候阿底峡尊者他就听到了一件事情。因为在阿底峡尊者还未进入西藏之前,在西藏当地有很多的修行人,他们都认为说只要念诵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个偈颂,在受所谓的菩萨戒之后,就是可以成为所谓的菩萨。所以阿底峡尊者他听到这件事情之后,他觉得非常、非常的惊讶,他觉得说:你们西藏当地的菩萨是在我们印度所没有的,你们西藏当地的菩萨是不用透过修学慈心、悲心,就能够成为所谓的菩萨,这样的菩萨在我们印度当地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可见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修学菩提心的内涵,并不是相当的了解。所

11、谓真正的菩提心,它是希求自他二利的一种发心。讲到希求自他二利这样的一种发心的时候,我们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就有看到一个偈颂,他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这样的一个偈颂,虽然说只有短短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当中就把菩提心的内涵,非常清楚的阐释出来9。不管是用中观应成派的角度也好、或者是自续派的角度也好,这些是大家所共许的。就是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必须发起一颗希求自他二利之发心。这个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希求他利之发心以及希求自利之发心。所以在这两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心为利他,这句话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希求利他之发心。欲正等菩提第二句话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希求自利之发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到说,何谓希

12、求利他?何谓希求自利之发心?而且在发心的当下,何谓菩提?为什么我们要得到这样殊胜的菩提的果位?所以这些我们都必须要还未修学菩提心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菩提心的内涵。纵使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在心里面没有办法生起这样的一颗殊胜的菩提心,但是透由我们了解生起菩提心的次第,以及菩提心的内涵之后,在当下我们能够留下一个非常、非常深厚的习气。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习气的关系,对于我们将来要生起菩提心是相当有帮助的。“10接下来我们看到科判正修菩提心次第,这个当中就有讲述到说,七因果教授以及自他相换教授的两种修学菩提心的法门。但是一般而言,修学菩提心的法门有相当的多,但是在众多的法门当中,就是以七因果教授

13、以及自他相换教授是最有力,而且最容易生起菩提心,是大家所公认的两种修学菩提心的最主要的法门。接下来我们就看到这两种教授,也就是第一种透由修学七因果教授之后生起菩提心的法门,以及透由修学自他相换的教授之后生起菩提心的这两种法门。第一种法门也就是七因果教授的法门,是从弥勒菩萨一直传至无着菩萨,再透由广行的历代传承袓师,传到了阿底峡尊者的身上,这个是七因果教授的部分。至于自他相换的这个部分,是由文殊师利菩萨一直传至于寂天菩萨,一直到最后也是传至阿底峡尊者的身上。在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行论当中,就有详细的把观修菩提心以及修学菩提心的种种次第,描述得非常清楚。“11这两个科判当中我们先看到第一个科判,由七种

14、因果教授之门修心,这个科判当中就有讲述到说,七种的因果教授,也就是所谓的七因果教授。七因果教授就如同我们一般所熟知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悲心、增上意乐以及正发菩提心。一般的人在解释七因果教授的时候,都会把它解释成前前是后后之因,后后是前前之果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七因果的教授。这是一般的人,在解释七因果教授时会有这样的一种概念,也就是说前前是后后的因,后后是前前之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七因果的教授。但是如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七因果的教授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的了解七因果教授当中真正的内涵。如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七因果教授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的了解七因果教授当中,它真正的

15、内涵为何?但是实际上,前前是后后之因,后后也是前前之果,但是我们不能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用这样的一种角度来解释七因果教授的内涵。12对于这个部分,以前我们上师(就是次仁波切),他在教我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过程当中,有非常强调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前前是后后之因,后后是前前之果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七因果教授当中的内涵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科判当中,在上士道的这个部分。上士道的这个部分当中,它有一个科判就有讲述到说修菩提心的次第。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当中又可以分为辛一、七种因果教授以及辛二寂天教授。七因果教授当中又分二,壬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壬二、如次正修。第一个科判当中它是怎么

16、阐释的呢?它有讲述到说:癸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癸二、诸于因果是此因果道理。所以在这个当中,如果我们要修学七因果教授的话,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说大乘之根本为何?所以在第一个科判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说,大乘的根本为何?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大乘的根本即是悲心的话,那这个地方我们对七因果的教授是13生不起定解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宗大师他特别在科判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如果修学七因果教授的话,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说,悲心是大乘的根本。在了解到悲心是大乘的根本之后,如果你想要生起这样的一种悲心,在这之前必须具备有什么样的因缘?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讲到所谓的知母、念恩、报恩。透由修学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