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387787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九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鼎湖山听泉,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 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 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 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学习要求 1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一、走

2、近作者,谢大光 ,当代散文作家。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在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1、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听”和“泉”,2、 “听”和“泉”的关系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 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 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 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1、给黑字注音 肇庆 泠泠 淙淙 不止一脉 楹联

3、怅惘 古刹 汩汩 2、解释下列词语: 清朗 雀跃 童稚 楹联 怅惘 礼遇 万籁俱寂 柔曼 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请找出相关的词语。,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1)按照作者的行踪顺序来写。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2)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黄昏晚饭后夜间,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4、” (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3)“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 子。” (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 的灵魂。”,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朗读第二、三段: 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 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朗读第三部分,思考,1、这一部分除了很少的内容写了泉声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5、 2、以上内容似乎与听泉无关,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1、庆云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当年的僧人之众和佛事之盛。 2、漫步所见庆云寺的现状。 3、从树木谈到鼎湖山的变化。,作用: 1、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 2、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怎样描写泉声,有何妙处?,1、生动形象的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 2、作者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3、先举喻体后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 4、先听再辨,最

6、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朗读第四部分,用文中的语句填充 1、泉声的特点: 2、想象的具体情境: 3、感受: 4、过程:,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相似点,本体,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心“随泉而流,游遍鼎湖”,泉

7、水“滤过心田,冲走污垢”。 作者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历史生生不息,美感充满生机。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总结 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课外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楹联 怅惘 污垢 汩汩 菩提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 汩汩 怅惘 万籁俱寂 3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