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372149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公元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杜甫诗三首,杨侨中学 杨美娟,“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创作历程,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

2、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

3、 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所见),指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两百公里。诗末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地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前半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

4、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后半句运用了夸张、比喻,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之高大,。通过诗句,作者表达了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钟”,聚集或集中之意。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荡胸生曾云,绝眦入飞鸟 (细望所见),诗人首先写了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而激发了内心的荡漾,由物及心,触动了内在情感的产生。”诗人杜甫面对着如此美好的景象,诗人内心浮动着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而面对着这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雄心勃勃的诗人无不产生对

5、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府望所见),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望岳,(1)主题思想,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和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

6、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

7、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诗的前四句景象描写顺序及感情变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8、“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

9、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春望 (1)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荒凉,人事全非 的春望之景,表达了自己在连绵战火中家书隔断,期待得到亲 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 感情,感人至深。,以“望”为切入点比较两首诗:,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

10、决眦目送归鸟,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从写作背景来说: 从写作题材来说: 从思想感情来说:,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怎能不沉重?,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

11、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探究,由此可见,诗人的个人境遇、诗歌的写作题材、主题思想都可以影响诗歌的风格。,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三吏,三 别,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12、。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朗读,ho,y,y,sh,qn,yng,y,y,暮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 )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

13、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字词:,投宿,越过,跑,多么,上前,说话,最近,苟且的活着,吃奶的孩子,老妇,应征,能够,断绝,只,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习过什么?,叙事诗,木兰诗,2.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3、石壕吏中写老妇和县吏的对话时,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方法,只写了老妇的语言,而略去了县吏说的话,请你运用想象

14、将县吏说的话补写出来。,吏:_ 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_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_ 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4、课文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全文却以老妇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以老妇人的悲苦来反衬差吏的凶暴,这样写不仅节省笔墨,而且更真切感人。并且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歌的含蓄性特点。,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家和万事兴,石壕吏:,态度蛮横,如狼似虎,奸诈刁蛮。,老妪:,危急之下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苦难以保全家中仅存

15、的三人。,诗中有主要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诗 风:,诗人之心,与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息息相通。正因为忧国忧民之心,最终形成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风。,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想一想,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作业,1、抄写课文。 2、背诵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