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352603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议论文知识,1、什么是议论文?,2、议论文的要素,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 主张和看法。,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 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 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驳 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 的论点的论证方式。,4、论据可分为两种:,5、常见的论证方法:,A 事实论据 B 道理论据,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归谬法,题西林

2、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思考:从古诗中,你得到什么道理?,看一看:图中是什么?,6,6,9,漫画:谁也没有错,思考: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答案不止一个。,11?,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 雪+太阳=水、春天 一个男子一个女子=一个家庭 一辆摩托车+一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牛顿+苹果=万有引力定律 亚里士多德+支点=整个世界 李白+酒=诗百篇,总结: 由于背景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或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在生活中

3、,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美国实业家),?,你积累了哪些词语?,持之以恒 推敲 轻而易举 锲qi而不舍 行之有效 孜z孜不倦 根深蒂d固 汲j取 不言而喻 一事无成,一、,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形容办事毫不费力。举,向上托。,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和措施。,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增加多音

4、字,多音字 模样 模式 应当 妥当 曲线 歌曲,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步骤: 1、分析结构层次,并概述大意。 2、按提示完成中心大意的概括。 3、请用波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 警句,并联系自己谈谈体会。 。 思考: 1、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你怎样“寻求第二种答案”? 3、回答问题。,第一部分(13) 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8) 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 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论述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

5、的人。,中心大意: 论述了只要确立 的思维方式,具备 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 ,就一定能成为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产生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富有创造性的人,作者的观点:,人人都有创造力,我们要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寻求第二种答案”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用什么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由哪段领起? 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5、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由哪段领起? 6、你打算如何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

6、的人?,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如果认为只有答案只有一个-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正反对比论证),2、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需的要素?(第四段过渡)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C、留意细小的想法,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不断地进行尝试)。,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获得了知识, 否则,知识便一文不值。),举例论证: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发明印刷机、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

7、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5、做一个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讨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论 证 过 程,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

8、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层层深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的名言,唯一真正快乐的人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深入理解,2、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呢?,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1、课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会使人停步不前。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3、“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 有什么弊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9、第一部分),4、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1) 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象某些数学问题那样,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不满足 于一个答案,才不会放弃探求,才会有所发明创造。(正反对比论证),1、“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2、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学习知识是为了

10、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获得了知识, 否则,知识便一文不值。),深入理解,(第二部分),1、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渊博的知识,2、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3、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3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列举了哪两个事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

11、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联系生活体验,你能再补充一两个事例吗?) 举例论证,深入理解,(第三部分),“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 细小的想法。,由此可见,伟人们的巨大的天才的创造, 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例如牛顿创立 万有引力学说,就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 始的,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深入理解,(第四部分),关键是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他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1、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

12、关键在哪里)? 2、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符合“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拓展性练习,1、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你能再补充一两个事例吗?这种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2、“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举例证明。,3、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在今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在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这种龙,你认为这种龙是怎样创造出来的?,4、在创造力方面,你是怎样对自己评估的?,返到讨论,英国有一个叫亚克敦的藏书家,一生藏书

13、数万册,且基本上都比较细致地阅览过,但就是这样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一生居然没有写成一篇像样的文章,让世人不得不认为他的创造力为零。 毛泽东在王明等看来,是没有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土包子”,但是,就是这个“土包子”,善于将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托尔斯泰,我国唐朝诗人李贺,外出时总是在驴背上置一锦囊,随时装下自己记在纸片上的只言片语,最终成就许多著名诗篇。 著名的“万有引力”学说的创立,就是牛顿留意了“果子为什么会落地”的结果。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赖,常说他的

14、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他在街头闲逛时,留意一些“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后产生的。,练习,下列论据不同类的一项是 1 徐特立曾经告诉过同学,读书不要贪多求快,要仔细研读 2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不屈不挠的 意志写成了不朽巨著 3列宁高度评价想象的作用,指出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4马克思指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创造剩余价值。,能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最佳论据是 1商鞅因变法被车裂,伽利略为科学被焚烧,但真理在他们一边 2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一次做试验时药品爆炸,但他身上带血从 实验室跳出,兴奋地狂呼:”我成功了“ 3英国作家克里西初学写作曾被连续退稿743份,但他把这些退

15、稿 当作镜子,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写作出版了560部著作。 4陈景润为攀登数学高峰,演算的稿纸有几麻袋,失败的次数更是无法计算。,课后练习,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 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 结构紧密,条理清楚。,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就那么可怕吗? 一次失败就意味着永远失败吗? 面对失败,我们该做些什么? 你失败了,你还会忧郁、彷徨吗?请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什么是失败? 如何面对失败? 害怕失败就能永远远离失败吗? 失败是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请运用设问句领起你的论证思路,合作探讨 1、比一比,谁的奇思妙想多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或者说说你最想发明的一种东西。(和同桌交换你的想法,看看谁的更奇妙。5分钟),2、阅读了本文,结合生活体验,你认为可以怎样关注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3、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