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5156097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2年试行)材料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4301051、领域简介材料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制备及加工工艺、材料性能与用途之间相关关系等,其领域范围涉及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设计、材料的特性分析和试验、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材料制造业的管理和技术分析等。2、培养目标培养在材料工程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计算方法和技术,具有解决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

2、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3、学习年限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至5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半至2年,论文阶段不少于1年。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答辩,本人需在学习期满之前3个月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延期毕业申请,最长可延期一年。4、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和意义1塑性成型理论与技术包括连续挤压与连续包覆、模具设计及加工、塑性成型过程自动控制等2材料连接理论与技术包括材料连接过程的物理化学冶金、焊接结构疲劳特性及工艺优化、耐热材料焊接及接头组织性能控制、

3、金属陶瓷材料等焊接与连接新技术3先进粉体制备与应用包括功能陶瓷粉体、新型涂料、纳米粉体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4薄膜与材料表面新技术包括光电薄膜、材料表面纳米化、陶瓷防火涂层、表面自生陶瓷化等表面防护及改性技术5新材料合成与制备包括纳米晶体材料、自蔓延陶瓷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轻金属合金材料、轨道交通关键材料的设计、新能源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6液态金属成形及其控制包括铸造合金强韧化技术、镁合金成型及表面处理技术和成形过程计算机仿真5、培养方式与方法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

4、联合指导。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6、课程设置1)、工程硕士学位的课程应针对本专业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能比较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2)、工程硕士生应获得课程总的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及专业学位课10学分,选修课8学分;另外,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工作中期报告1学分。3)、对于跨一级学科考入或

5、同等学力考入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并进行考试或考核,不计学分。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教学方式注1考核方式注2开课单位备 注学 位 课公共基础课00912901高等工程数学4831AA理学院必修12学分00812901基础外语4831AA外语01612901科技信息检索1611AA图书馆00312901知识产权1611AA管理00812902专业外语3221AA外语010129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221AA思政学科基础课00112901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32210.8A+0.2EA材料至少10学分0

6、0112902薄膜材料与器件3222AA材料00112903材料表面与界面3222AA材料00112904材料化学3221AA材料00112905材料加工过程自动控制3222AA材料00112906材料凝固理论3222AA材料00112907电子显微分析技术32210.7A+0.3EA材料00112908材料热力学402.52AA材料00112909材料中的扩散与相变3221AA材料00112910焊接数值模拟技术及应用3222AA材料00112911焊接物理冶金3222AA材料00112912金属塑性成形过程数值模拟3222AA材料00112913金属物理402.51AA材料00112914

7、现代塑性成型理论3222AA材料选修课专业选修课00112921金属腐蚀电化学32220.7A+0.3BB或C材料至少8学分00112922复合材料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23功能材料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24纳米材料概论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25成型设备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26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27连续挤压技术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28先进材料连接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29

8、先进铸造技术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30现代连接方法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31造型材料化学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32表面工程32220.7A+0.3BB或C材料00112933粉末冶金学32220.7A+0.3BB或C材料必修环节10212901文献综述报告1次022学分1021290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次121021290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1次14补修课程(无机)材料科学基础801材料材料力学性能402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642材料液态金属成型原理482材料塑性成型原理482材料材料熔焊基础及焊接性642材料铸造工

9、艺学561材料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481材料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321材料注1教学方式代码: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F其他;例:0.7A+0.3E注2考核方式代码:A闭卷笔试,B开卷笔试,C课程论文,D平时作业,E口试,F其他;例:0.8A+0.2D注3学科基础课课程可以顶替选修课课程的学分。7、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选取:(1)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

10、的规划或研究;(2)工程设计与实施;(3)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4)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2)、论文形式及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研究工作。论文的形式可以是工程技术或研究论文。工程硕士生应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论文:(1)对于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必须给出材料的成分分析、组织结构、材料性能和工程应用评价,给出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设备;(2)对于材料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应给出原技术方案评述、技术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新技术方案的特点和改造后的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3)对于原材料的改性项目(包括淬火、退火等处理),必须给出原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特

11、性分析、改性后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特性变化规律,改性工艺原理及设备要求;(4)对于国外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必须给予引进技术及设备的特点分析、设备和技术功能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或设想,给出国产化关键技术所在和应采取的技术方案等。3)、评审与答辩(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注重考查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工程硕士生必须取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学分,完成所有环节,成

12、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8、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发学位证书。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4301021、领域简介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创立于1956年,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10年取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25人,博士46人,博士生导师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百千层次人选11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省高校专业带头人2人;茅以升詹天佑铁道

13、科技奖3人。本学科科学研究突出鲜明的轨道机械工程特色,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强调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凝炼出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轨道车辆虚拟样机理论与技术、数字化制造理论与技术等6个稳定的特色方向,成就了本学科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优秀学术品牌,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和企业课题660余项;发表论文65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基于智能计算的产品概念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轨道车辆虚拟样机、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集成仿真等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人才培养强调复合应用型人才特色。针对铁路装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国际化企校共建基地等先进教育模式,为铁路及全国输送了5000余名本科,约有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