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13830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山东省选调生行测考试试题(大体印象)一、常识题说是常识题,不如说是百度百科,简直就是包罗万象。总结考点大概记得的有:一二线城市的划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建设,新农村的补贴政策,21 世纪的最新科技成果,二、定义判断和逻辑推理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同公务员一样的题目三、图形推理总体上比较难,不是单纯的寻找规律其中有序号选择图形相似规律还有填图题,就是把选项的图形添加到空白处,形成规律,而且是插图选项还是乱序四、数学应用基本就是应用题,结合实际情况出的题干(好像还有一道数学常识题)五、资料分析总共三道题第一个是条形图第二个是表格第三个是文字资料2012 年山东省选调生申论考试试题一个大材料

2、,讲的是李英强立人图书馆的先进事迹三个问题:归纳总结李英强创办立人图书馆的原因?概括立人图书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以“选调生的个人价值和历史使命”为方向,自拟题目。4 年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大城市生活,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和他相伴的,还有一份扎根农村、建设乡村图书馆的执拗理想。几年过去,他在自己的家乡和全国其他 8 个省份共建起了 13 座图书馆。他雄心勃勃,想在更多的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图书馆。这些乡村图书馆,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立人”,取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李英强想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的人”。“我相信一件事,就去行动

3、。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够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要做的。”这个留着山羊胡子的青年人说道,语速极快。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初冬的一个下午,在湖北省蕲春县这个名叫青石镇的地方,太阳还稍有点刺眼。32 岁的李英强趿拉着一双蓝色拖鞋,穿着一件浅灰色外衣,抱着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如果不了解他的背景,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名校硕士。台阶前的水泥地上晒着稻谷,往前,是一条不太宽的公路。飞驰的汽车鸣笛驶过,掀起阵阵尘土。马路另一侧,是青石镇中学。一些推着小车卖零食的小贩,在等待着学生的出现。图书馆就在李英强的身后,一栋红色的 4 层小楼。这是李英强今年才租下的,每年

4、租金 1.8 万元。摆放在门前的一块白板上,写着“图书馆,免费阅读”的字样,算是牌子。此前,他的图书馆设在中学内,不对镇民开放。公路上人来人往,但没什么人走进图书馆。“时间长了,就会有人进来。”年轻的父亲倒是很放松,逗弄着怀中的孩子,不时笑出声来。5 年前一个冬日,李英强到河南农村出差。一个个村庄从火车窗外掠过,许多显得凋敝。农村出身的他,便与同行友人谈论起农村的话题。他们聊到农村的衰败,聊到农民精神世界的荒芜,聊到“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同题系列文章。其时,李英强刚刚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在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工作,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最

5、初为四川一位学者所写,在文章中他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切入点,引申到他对整个社会的担忧。作者在文中强调:“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此后,一些人开始写同题目文章,描写及反思自己家乡的“沦陷”。“我几乎看过所有写家乡沦陷的文章。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李英强说。家乡对他来说,是一个亲近而又遥远的地方。自 1997 年离开农村老家,到外地上大学后,他就一直在城市生活。每次回到老家,他停留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即便是短暂的逗留,家乡的凋敝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位四川学者在文章中写道:“我的家乡今天充满了终日消耗在麻将里的人

6、群,以及在教育者绑架之下被迫造假的孩子们。”这样的景象,也在蕲春县出现,也在青石镇出现。李英强读中学时,这个叫青石镇的地方,还有几家“有追求”的小书店,而国营的新华书店,也会卖一些“打开世界大门”的图书。如今,那些小书店不见了。那个不太大的新华书店虽然仍在这个镇子上营业,不过里面的书已经与以前有“质的不同”。在昏暗的空间里,破旧的书架上横七竖八地摆着一些教辅材料、科技书籍等。镇上的高中毕业生蔡小海大呼:“这些书都过时了,有谁会买?”小镇上还有几家网吧。每次回到家乡,李英强总能发现,一些戴着红领巾或穿着校服的孩子,出现在烟雾缭绕的网吧中,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一些游戏中,甚至还出现色情的画面。上高

7、中后,李英强来到县城。当时县城的人文氛围,让他充满激情和想象力。那时,县城的电影院会放映一些不错的影片,他在那里看到过科幻大片未来水世界。而现今,电影院依旧在,只是已经变成了歌舞厅。那些他曾买到过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以及简爱、悲惨世界的书店,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租书店。在这些租书店中,他总能看到一些学生在翻阅穿越、盗墓或者“有点色”的言情类书籍。“经济的繁荣,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精神世界的充实。”李英强说,“家乡的沦陷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沦陷。”那次旅程快到目的地时,李英强严肃地对友人说,自己想回到家乡,为乡民建一所图书馆。因为“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我不能逃离,也

8、无处可逃。我是农村考出来的,我必须回到农村去。”他对友人说。友人一听,当即点头称赞,并鼓励他放手去做。此后不久,李英强就开始筹划第一家乡村图书馆。那些书,对考试可能没有帮助,但是对人生有价值这栋红色小楼的一楼,约有 200 平方米,沿着 3 面墙壁,立着一圈书架。图书馆的志愿者将书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屋子中间摆放着几张白色的书桌,桌上也散落着一些图书。这些图书,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还有中学生读物。甚至一些比较“艰深”的书,也出现在这所乡村图书馆里。如果不是门前那些晒着的稻谷,不是公路上乱窜的母猪,乍一看,就像置身于都市中一个有品位的书店。立人图书馆的书目都经过精心挑选。李

9、英强曾放言:“就藏书质量而言,如果在立人图书馆读几年书,会比上一般的大学强得多。”2006 年的河南之旅一结束,李英强便开始写建立乡村图书馆的计划书,并拟定图书馆的核心书目。其间,他不断与学界朋友联系,请他们推荐适当的书目,甚至还通过网络征集。立人确定的方向,是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人文(humanity),指向的是人的发现、成长和完善。综合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意味着一个整全的“人的现代化”。李英强也意识到,立人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一些公民常识,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人格,做公民教育的试验者。最终,他拟定出适合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书目,共约 2000 多种。其中小学生书目有近 2

10、00 种,以简单经典的故事书为主;中学类书目,内容随年级逐渐加深。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系列、刘瑜民主的细节等,以及鲁迅、胡适的书,还有钱穆、汤因比、费正清、唐德刚、张灏、葛剑雄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书目之列。此外还包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书目是图书馆的灵魂。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条件好,但立人至少能让农村学生读到高品质的书。”说到这里,李英强加重了语气。当年刚上大学时,面对那些侃侃而谈的城里同学,他曾产生过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中学读书少,一些讨论,他几乎插不上嘴。很长一段时间后,这种自卑感才淡化。筹划立人乡村图书馆时,“平等”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意识。尽管“硬件”的城乡平等并不现实,但李英强相信

11、,以阅读为主的“软件”是可以填平鸿沟的。书目拟定后,他就开始着手筹款。这是最为艰难的一步。有朋友回忆,那段时间,每与李英强见面,他都像“着了魔一样”,反复问两个问题:靠谱不?支持不?第一笔收入是帮着他设计立人标识的朋友捐赠的。当听到他的乡村图书馆计划后,朋友毫不犹豫地掏出 300 元钱。此后,李英强不断游说,不断有钱捐入。与此同时,这名北大硕士托家乡的关系,与家乡学校的领导沟通。他的计划是,在学校原有的图书馆基础上,配备自己的核心图书;图书管理,则由自己招募的志愿者负责。因为并不增加学校的成本,学校当即同意。在“普九”之时,各地的中小学都被要求设立图书馆,配备一定数目的图书。不过,据一名初中校

12、长说,一些农村地区的图书馆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使用过。另外,图书的种类偏少,以教辅书为主,还有一些图书则完全是“凑数的”。青石镇中学的图书馆也是如此。有学校老师回忆,当时的图书馆甚至不开放。2007 年 12 月底,第一座立人乡村图书馆,在青石镇中学内试营业,起名“黄侃图书馆”。此后,每开一个新馆,大多会以当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近代国学大师黄侃出生于青石镇,故以他命名。在四川巴中,则有以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命名的立人图书馆。李英强为这座图书馆配备了 2000 种图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每种图书各一册。开馆那天,天气很冷。下课后,学生们便涌进图书馆。这个只有 52 个座位的图书馆,被

13、挤得水泄不通。外面还有很多学生在等待,里面的学生一出来,就会有人挤进去。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为此,他不得不限制学生数量,并请人做了 60 个代书板,只有拿到代书板才可进入。即便如此,图书馆外经常也有学生排队等待。当时蔡小海正在读初三,有一次老师上课时,特意讲到立人图书馆,鼓励同学们多到图书馆读书。“那些书,对考试可能没有帮助,但是对人生有价值。”小海记得老师这么说过。乡村教育革命,从乡村图书馆开始从一开始,李英强就在探索一条教育之路。这也是立人图书馆最核心的定位。在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你看到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学习如此多元的时代,依然以最低的效率被学习;你看到数百万的

14、中国青年,在经历了所谓的大学教育之后,陷入到失业、迷茫,无力于自身发展,无能于家庭社会;你看到每一个孩子,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被考试、被排名、被歧视、被告密、被侮辱、被消磨,你不痛心吗?”因此,他希望自己能为青少年提供一条“自我学习、自我解放、自我成人”之路,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功能,即立人。而乡村教育革命,“当从乡村图书馆开始”。这和李英强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当地几乎无书可读,能看到的,无非是一些评书。偶有大人们拿回一本书,他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年纪大些后,他的生活态度一度消极,准备退学,还曾离家出走过 10 多天。走出家门后,他才发现自己内心一无所有。“那时觉得生活没意义。如果

15、我能读到一些有品质的书,或许我就不会有退学的冲动。”李英强回忆道。作为对教育品质的追求,立人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阅读课、手工课、电影欣赏、讲座、冬令营、夏令营等。李英强理想中的乡村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学习中心、教育基地,还是一个文化中心、精神家园,并且还将成为一个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人们从这里不但是索取,还给予,更重要的是交流,图书馆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2008 年,李英强在图书馆内开设“中学经济学”。每次开课,总有数十人前来听讲。蔡小海就是他的忠实听众,几乎每次都到。在课上,小海学到了一些经济学常识,并且还学会用这些知识分析经济事件。上高中后,他和几个同学认为学校强制给学生订奶的

16、做法不对,便一起调查,一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学校有“垄断”之嫌,并将分析发表在自己创办的学生报纸上。报纸一出,引起“全校震动”,最后学校取消给学生订奶。一时间,他们几个被同学们奉为“英雄”。“要是没有图书馆这个平台,我们也做不到这一步。”蔡小海笑着说。像这样的调查分析还有不少。比如学校的垃圾处理问题、铁栅栏的成本问题、学校的扫帚为什么比家里的坏得快,等等。借助图书馆这个平台,蔡小海认识了很多校内外的朋友。周末休息时,一些人会跟随小海,到图书馆读书。小海和另外一所学校的学生小伟认识后,两人经常在图书馆展开讨论。“你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写出来?”李英强启发他们。两人兴致很高,召集了一些朋友,开始深入讨论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还成立一个编辑部,筹划办一份报纸。不久后,小海出资 200 元钱,买了一台旧电脑。第一期报纸出来了,叫一代人。一位学者看了其发刊词后,直呼“写得老道”。他们先后出了 4 期报纸,直到这个团队在高考后各奔东西。有一次,为了想刊登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