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4840235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正昆标准化改革及发展-03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准化改革与发展,中国标准化协会 理事长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原主任 纪正昆,1,一、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使命 二、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和展望,目 录,2,一、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事业。 标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了标准化法,行政法 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一系列方针、政 策、措施;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领导作出一系列重 要指示,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将标准化工作作为 重要发展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一系列规划、 计划和纲要; 全社会形成重视标准化氛围。运用标准化、宣传标 准化、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已经基

2、本形成; 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2001年成立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多方协 调,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3,我国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标准 3万 行业标准 4万 10万 地方标准 3万 企业标准 10万 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标准效益 四级标准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近70%。标准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标准体系,标准性质,4,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 加强。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ISO主席;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

3、任理事国,IEC副主席; 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ITU秘书长。 在ISO、IEC共908个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中,我 国以积极成员参加的有825个,其中,ISO654个 (占87%);IEC171个(达到100%);ITU16个工 作组(达到100%)。担任ISO、IEC、ITU技术机构 主席、副主席和项目报告人近300个。 我国与美、英、德、法、澳、日、韩和欧盟等30个 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与美、英、德 等7个国家建立了标准信息平台。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以我国主导的已发布 147个,提案310个。,5,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 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

4、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 会的发展。务必增强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和 使命感。 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 级的需求。 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标准缺口较大;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刚刚起步; 工业领域标准即使相对完备,但缺口仍较大,如节能降耗、 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商贸物流 等等;,6,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均为3年,“标龄”高出德、美、 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 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0.5%, 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现行国标、行标、地标中

5、仅名称相同的近2000项, 有的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 制定标准主体多,28个部门,31个省(区、市)都 制定发布强制性标准,且数量大,组织协调弱,交 叉重复矛盾多。 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要求。,7,国标、行标、地标70%为一般性产品标准和服务标 准,本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但现在均 由政府制定,主体错位; 国际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尚无法律地位; 企业标准履行政府备案甚至审查性备案,企业能动 性及竞争力受到抑制。 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 能的提升。 标准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 度大,缺乏权威高效协调推进机制,越重要的

6、标准, 越“难产”;,8,有的标准实施效果不明显,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未形成有效推动实施的工作格局。 半个多世纪形成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 市场主体活力不足。,问题原因,9,二、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紧紧围绕十八大确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方向,着力解 决“三不”,发挥好“两个作用”,促进发展与进步。 标准体系不完善; 着力解决 管理体制不顺畅;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 基础性作用,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 战略性作用。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与进 步 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两个作用,10

7、,有形的手(看得见的手) 政府调控 市场经济 两只手 无形的手(看不见的手) 市场引导 (亚当斯密+凯恩斯) 市场经济多种模式的差别,关键是“两只手”的作用比例不同。,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体+主导) + (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 主导: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和资源。,12,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坚持减政放权、放管结合。 放开搞活企业标准, 放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强化强制性标准管理, 保证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的基本供给。 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 借鉴

8、 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建立 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管,13,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统一管理 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管理全国, 分工负责 国务院各部门管理其相关领域。 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 加快法制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法律法规修改 完善的有机衔接;(2016年完成“标准化法”修订) 统筹优先改革领域,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通过增量 带动存量,即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如团体 标准和企业标准),带动现行标准的存量改革(清理、 归并、修改、废止)。,14,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管理体制 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 共治的管理体制; 标准体系 建立政府

9、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 协同发展、相互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工作格局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 进; 标准化作用 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成为对质 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15,树立新理念:市场引领标准化的改革与发展。 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 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 减政放权,放活市场,激发活力。 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 引领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标准, 实施标准等。 市场需求 市场将成为标准化需求的源泉;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市场需求的牛鼻子:(七大支 柱和先导产业)即 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工程产业、节能减排产业、新材料

10、、新能源、新 能源汽车。,三、标准化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和展望,16,抓住现代服务业: 生产服务业,如证券、金融、保险、物流、电子商 务等; 生活服务业,如旅游、商贸、文化产业、社区服务、 政务服务等; 科技服务业,如检验、认证、专利等。 市场验证 市场将成为检验标准实施效果与效益的 试金石。,17,构成新型标准体系: 强制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行业标准; 公益类 推荐性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 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 (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 (提升竞争力),18,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 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 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标准范围:保障

11、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 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 管理体制 国务院有关部门 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 技术审查,组织实施和监督; 国家标准委 统一立项,编号,对外通报,由国务 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从其规定。环保、工程建设、医 药卫生强标,按现有模式管理。 免费向社会公开文本。 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建立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 告制度。,19,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 优化推荐性标准(国、行、地)体系结构,向政府主 导的公益类推荐性标准过渡。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 数量(约7万)和规模。 标准范围: 推荐性国家标准:基础、通用、方法、社会管理、

12、公 共服务、以及与强制性国标配套的标准; 推荐性行业标准: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与行业 管理标准; 推荐性地方标准:满足地方自身条件、民族风俗与习 惯的特殊技术要求。 管理要点: 严控交叉、重复、矛盾; 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周期; 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 建立实时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20,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主体:具备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 组织,产业技术联盟等市场主体; 标准性质:推荐性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 管理要点: 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联盟自主制定发布, 由市场优胜劣汰; 国标委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 的规范;(含

13、主体资质、制定程序和评价准则) 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多的 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21,放开搞活企业标准。 主体:企业自主制定,自主实施; 水平:鼓励企业标准指标高于国标、行标、地标,提 高竞争力; 管理要点: 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取消政府对企业标准备案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企业标准比对和评价。,22,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 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 准化活动; 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 强话语权;(争取成立ISO竹藤、稀土等新TC) 实施中国标

14、准“走出去”战略,并带动中国产品、技 术、装备、服务“走出去”; 有效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加强沿线重点国家标准比对分析研究; 开展东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标准化援外培训力度。 根据外交外贸重点领域,成体系开展急需中国标准外 文版翻译出版,创建中国标准品牌; 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23,推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向高端迈进; 推动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国际标准,如铁路、航空、航 天、工程机械、能源等重点领域; 推进船舶、海洋、信息技术、茶叶等重大国际标准取 得新突破; 中国承办第39届ISO大会。(第一次) 建立高效权威统筹机制。由国务院领导为召集人,有 关部委负责人为成员,日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承担。 统筹重大改革,研究重大政策,协调重大争议标准的 制定和实施。,24,谢 谢!,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