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479288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rkhgc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议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无名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潘丁娥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11-20 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 10 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

2、部分知识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全册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

3、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

4、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册重、难点:教学内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 61 课时1、 数一数约 1 课时2、 比一比 约 2 课时3、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约 10 课时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 3 课时5、 分类约 2 课时6、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约 21 课时7、 1120 各数的认识约 4 课时8、 认识钟表约 2 课时9、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约 12 课时10、 总复习约 4 课时全册教材设计思路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相应可操作性的新教材,新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创新。下面我就

5、谈一谈第一册教材怎样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与以往的教材有什么不同?(一) 目录 本册教材有九个单元。主要知识点有 10 以内数的认识,1120 各数的认识,10 以内加减法,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多少、高矮、轻重;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认识整点钟,几点刚过,快到几点了,以及简单的象形统计图。与以往教材对比,知识面扩展了。另外计算与其他内容穿插安排,主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体现计算教学的循序渐进。 每一单元的二级标题,如第一单元的二级标题“可爱的校园” 、“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等,是

6、以活动方式和情境出现的。体现要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有关的知识并获得情感的体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提高组织数学活动的能力(有效有序,让创新走进课堂,把思考还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参加数学活动。教师要培养和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我们教研、科研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个问题。 老师们都知道,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应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

7、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很多情况下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座位的排列可以因地制宜,但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小组的组织。根据一些专家的实验,建议以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在一起),要有组长,对组长要有指导,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教师布置小组活动时,要求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另外本册教材中还设计了很多小栏目,有:3 个实践活动;9 个数学游

8、戏;4 个数学故事;3 个小调查。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来学好数学;小调查与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就各部分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一、 数与计算部分 1生活中的数(10 以内数的认识) 为什么单元的标题为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第 2、3 页“可爱的校园” ,教材创设了一幅动物学校的情境,开学了,小熊坐在大象的头上摇铃,很有童趣。从一般的角度来看这幅图,这幅图真美,色彩真鲜艳。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幅图,观察到图中有数量,1 只大象、2 只白兔、3 个蘑菇,这就是数感。通过这幅图可以了解学

9、生数数的情况。其中第 3 页一只小动物提出来“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有多少。”说明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学习数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上的数、教室内的数、校园里的数。第 4、5 页“快乐的家园”学习数数,认数。“说一说”、“练一练”都是学生活动的指导性的语言。第一幅图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1 个萝卜,1 筐萝卜,1 座山,1 棵草,它们的数量都是 1,用“1”表示,这就是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1” 可以表示 1 个个体,还可以表示 1个群体,1 可以表示很大 1 座山,很小一棵草,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从 1 引伸到 2,3,4,让学生数运动员的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运动员

10、衣服上的数是他的代号,“ 练一练 ”把实物的个数与符号联系起来。 在教材第 6、7 页中的“玩具” ,认数 15,重点是练习写数,要求写字姿势端正,笔顺正确,整齐,匀称。 第 8 页“ 小猫钓鱼” ,认数 0,一条鱼也没有,可以用 0 表示,0 还可以表示今天最低气温摄氏 0 度,0 还可以表示尺子的一端从 0 开始,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 0,如:电话机上有 0,房间号 302 室有 0,车牌号有0,第 9 页思考题,多样化的数数,可以 2 个 2 个地数,3 个 3 个地数,4 个 4个地数,5 个 5 个地数。 第 10、11 页“ 文具” ,认数 610 主要练习写数,

11、6、8、9 这些数都不容易写好,教师要指导起笔,运笔,落笔的环节,我们要求学生把字写好。 第 11 页第 3 题,根据发射火箭倒计时的情境,应当要求学生会把 10 以内的数倒着数。 2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加减法(一)是 10 以内加减法;加减法(二)是 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这些都是以往教材有的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课标中对此也作了明确要求,达到“正确,熟练” ,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钟独立完成810 道计算题。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有什么特点呢? (1)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第 22 页中的加法,有两幅图,图 1 中的儿童左

12、手有 3 支铅笔,右手有 2 支铅笔;图 2 中她两手合起来有 5 支铅笔。列式是: 2+3=5 第 26 页减法,通过连环画,树上有 5 个果子, 摘下 2 个,还剩几个?列式是: 5-2=3 并有相应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形象、具体的体验加减法含义,请注意!这里不要求学生叙述一些程序化的语言。 (2)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正确计算加减,逐步达到熟练。例如教材的第 22 页“摆一摆” 通过桃子的画面,学习加法。第 26 页“ 做一做” ,通过划掉圆片,学习减法。过去是利用数的组成和分解来学习加减法,例如:3+2=5,教师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因为 3和

13、2 组成 5,所以 3 加 2 等于 5。认真想一下,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3 和 2 合起来是 5,更生活化。过去讲数的组成和分解也是通过摆一摆得出来的。过去要让学生熟练背诵,花费很长时间,实际上绕了一个弯子。加法就是合,减法就是分开。新教材关于数的组成与分解不单设一项,作为加减法练习形式中的一部分,例如:第 29 页,有 4 只鸡,有 2 个盘子中放鸡食,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实际上就是 的“分” 和“合”。 第 33 页“ 数学游戏” 通过出示卡片: 6,画面上儿童的三组对话: “我出1。”“我出 5。” “我出 2。”“我出 4。”“我出 3。”“我出 3。”都可以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 又

14、如第 35 页第 3 题:凑成 9。第 40 页“练一练 ”中的第 1 题“哪两盘合起来是 10 个? 连一连。 ”第 41 页“数学游戏” 通过两人出示手指的个数的游戏等,都是在练习数的分解与组成。 10 以内加减法的熟练要有一个过程,不要一刀切,不要过早地提出统一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逐步达到熟练,不要过早地搞速算比赛,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纵向比较,不要横向排队,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3) 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 在过去的教材中,第一册有图画应用题表格应用题半图半文应用题文字应用题。 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在教材中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

15、应用呢?不是的。教材是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的。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释应用,两头都是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把应用题分成类型和套用公式。 例如第 23 页第 4 题:说一说、算一算。题中的信息量是丰富的,答案是不唯一的。 小调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第 29 页“ 数学故事” :差几只杯子?画面中有 5 个人,4 只杯子,学生列出:5-4=1 就可以了。差几只杯子 我们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不必强调相同名数才能相加减。 第 38 页第 4 题:一共有 6 人,船棚外有 2 人,船棚内有几人?列式是 6-2=4,如学生列成:6-4=2 也可以,只要在答案 4 的下面划一道线。 第 42 页“ 操场上” ,按过去说法,就是求差应用题,老师们可能还记得,过去教材第二册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白兔有 12 只,黑兔有 8 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列式: 12 - 8 = 4(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