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4665748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请你思考:1、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称称之为意象,你能以我爱这土地、乡愁中找出“意象”吗?2、国难当头,爱国受到心痛,我爱这土地“痛”在何处?诗人的“痛”你如何读出来?3、思乡心切,热盼祖国统一,在尘嚣日上的今天,你能读出中华儿女的思乡爱国之情吗?合作探究想一想:1、朗读我爱这土地,看看下面这些说法那些说法正确,那些说法有问题。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

2、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提示: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

3、”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2、请按照第一题的形式先阅读乡愁,再根据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分析下列不恰当的说法是什么。A、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而又丰富。C、这首诗写作者思念亲人是虚,写思念祖国是实。作者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

4、叹的美的旋律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提示:诗歌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也具有美感。)做一做:请同学们分组朗读本课中的两首诗,小组内互相品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尝试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汹( )涌 艾( )青 黎明( ) 窄( )窄二、朗读下列诗句,用“/”划出句中停顿。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三、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5、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四、这乡愁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

6、件,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节是说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只凭船只代鹊桥。C、全诗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组词语,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D、“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的运用,除了显示诗人的语言功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作用。五、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六、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

7、步步加深、升华的。自主检测一、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hou( )咙 悲fen( ) li( )明 fu ( )烂坟mu( ) 海xia( )二、阅读两首诗,探究下列问题。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3、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三、朗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思考: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

8、,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920年1、2月间作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9、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拓展视野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新月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反对谁的?请说说理由?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赵: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钱: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孙: “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

10、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李: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我的收获答案:第一单元1 诗两首尝试练习一、xiong ai ming zhai 二、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三、D (因为从这句开始,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我”不再是假设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四、D (还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

11、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六、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自主检测一、喉 愤 黎 腐 墓 峡二、1、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

12、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3、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所依附了。三、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拓展视野孙同学的分析有误,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学$优中考-,网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